六、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4、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要求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