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胃的功能失调
胃的功能失调,主要是受纳障碍和腐熟水谷功能的异常,以及胃失和降而致脘腹胀满疼痛,进而可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嗳气、呕逆等病理表现。
胃的功能失调,主要有胃气虚、胃阴虚、胃寒和胃热( 胃火) 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① 胃气虚, 1> 多因持久或反复地饮食换节,损伤胃气所致。
2> 因禀赋素虚,
3> 或久病元气不复等,也均能导致胃气虚。
胃气虚,1>胃纳不佳、饮食无味,甚则不思饮食 胃气虚,则受纳饮食物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退,
2>脘腹胀满、隐痛、 可出现胃纳不佳、饮食无味,甚则不思饮食等病理表现;
3>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胃失和降,可出现脘腹胀满、隐痛等病理表现,
甚至胃气上逆,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病理表现。
② 胃阴虚,主要是指胃的阴液枯涸而引起的胃的功能失调。
胃阴的枯涸,1>多因热病后期,邪热久留;
2>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
胃阴虚时,1>不思饮食,舌质光红而干,甚则舌如镜面 胃阴虚时,胃的受纳饮食物和腐熟水谷功能已极度衰退,可见不思饮食…等病理表现;
2>脘腹胀满之虚痞,频频泛恶、干呕 胃失和降,可见脘腹胀满之虚痞,频频泛恶、干呕等胃气上逆的病理表现;
3>口糜 甚则胃气衰败,可出现口糜等病理表现。
③ 胃寒,多因1> 过食生冷,
4> 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损伤胃之阳气。
5> 或素体中寒,均可导致胃寒。
胃寒,1>食入不化 胃寒, 则腐熟水谷的功能明显减退,多见食入不化的病理表现;
2>出现较剧烈的脘痛,痛得温而减 胃寒,则气机不利而气滞,血行减缓而瘀滞,收引脉络而致脉络绌急,故多出现…等病理表现。
④ 胃热( 胃火) ,热和火同类。
胃热炽盛,郁而化火上炎,即是胃火。胃热、胃火。
多由1>邪热犯胃;
2>或由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梁厚味,助火生热;
3>或由气滞、瘀阻、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
4>其它如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能引起胃热,胃火。
胃热,胃火,
1>胃中嘈杂、消谷善饥 胃热,胃火,均能引起胃的腐熟水谷功能过于亢进,而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病理表现。
2>口苦、口喝引饮、大便秘结 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
3>恶心、呕吐酸苦黄水 可见口苦、口喝引饮、大便秘结等病理表现;甚则伤阴耗液而致胃阴虚。
4>齿痛龈肿,或为衄血 胃火上炎,可导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病理表现;
5>呕血 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
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呕血。
42. 小肠的功能失调
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
1>食下腹痛、泄泻,或是呕吐 失于受盛,而见食下腹痛、泄泻,或是呕吐等病理表现;
2>食入腹胀,完谷不化 不能化物,则可见食入腹胀,完谷不化等病理表现;
3>腹痛肠鸣,上吐下泻 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司,清浊混淆,可见腹痛肠鸣,上吐下泻等病理表现。
4>小便淋浊、刺痛 此外,小便淋浊、刺痛等病理表现,多由湿热下注,或心火旺盛,循经下移小肠所致,藏象学中称小肠火。
由于在藏象学说中,将小肠的生理功能分别隶属于脾之升清和胃的降浊,所以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也归属于脾胃的病变。
43. 大肠的功能失调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的功能失调表现为排便的异常。
大肠的传化失司,
1>大便干结、便秘 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肃降、燥热内结、肠液枯涸、阳虚不运、气虚而无力推动等因素而造成,可见大便干结、便秘
2>食滞不化 亦可因饮食所伤,食滞不化;
3>泄泻、便溏 寒湿或湿热下注等因素,而见泄泻、便溏等病理表现。
4>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若积滞和大肠之气血相搏,则可见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等病理表现。
5>久泄、滑脱、脱肛和大便失禁 若因中气下陷、肾虚不固,则可见久泄、滑脱、脱肛和大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44. 膀胱的功能失调
膀胱的功能失调,是要是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尿有余沥、尿闭或遗尿、小便失禁等排尿的异常。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和膀胱的气化,膀胱的功能失调,实际上也是由于气化失常所致。
1>排尿障碍、尿闭 如因邪实,或肾的阳气不足,而致气化不利,即可出现排尿障碍、尿闭等病理现象;
2>遗尿、小便失禁 如因肾失封藏,气失固摄,则气化无权,即可出现遗尿、小便失禁等病理现象。所以“膀胱不利不癃,不约为遗尿”。
45. 三焦气化失司
三焦是气和津液的升降出入之道,故一般以三焦的气化来概括全身的气化功能。
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司,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表现为心和肺、脾和胃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的气机不利,气的升降出入异常,从而导致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
如心的行血;
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
脾和胃、肠的运化、升降;
肝和胆的疏泄;
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和泄浊等等生理功能,无一不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所以也可归结于三焦的气化功能。
②由于三焦是气和津液的信道,又是气化活动的场所,因而三焦的气化功能,概括了肺、脾、肾等脏器调节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所以,将肺失通调,归结于上焦气化失司;
将脾胃的运化水液、输布精微、升清降浊等功能失常,归结为中焦气化失司;
将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升清泄浊,肠的传化糟粕等功能失调,归结为下焦气化失司。
所以,三焦气化失司,概括了全身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机制。
奇恒之腑的功能失调
46. 脑的功能失调
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鼻、舌的视、听、嗅、味、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均是脑的生理功能。
因此,脑的病变即可出现上述种种生理功能的障碍或失调。
1>智力减退,视、听和言语应答迟钝,肢体活动不便,痿弱不用 脑是由髓汇集而成。所以,肾中精气亏虚,精不生髓,脑髓空虚,即可导致…
2>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脑的生理活动,全赖于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心、肺、脾、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脑的功能失调,可见…的病理表现。
3>头目眩晕,耳目失聪 由于脑位于人之首,全赖于阳气的升腾,所以阳气不升,可见头目眩晕,耳目失聪等。
47. 髓和骨的功能失调
髓居骨中,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骨为人体之支架。髓由精生,髓充于骨而养骨。
髓和骨的功能失调,可因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
2>或因邪热久留,消烁阴液;
3>或因下焦虚寒、精血不足,均可导致骨髓空虚和骨的软弱、松脆等病变。
髓和骨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1>生长发育迟缓、
2>骨质软弱和松脆易折。
48. 脉的功能失调
脉道以通利为顺,若因1>津液枯涸,脉失濡养;
2>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和寒凝瘀阻等等,均可引起脉道不利,而致气滞血瘀。
反之,气滞或血瘀,又可影响脉道的通利。
脉道还能使营气和血,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于外,此功能,实际上即是气的固摄血液的功能,因此在脾虚气弱而不统血时,可见各种出血的病理表现。
49. 女子胞的功能失调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的异常。影响原因很多,其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气血不和,胞宫功能失调
女子的月经来潮、胎孕、产育和授乳,均以血为用,故有“女子以血为本”之说。
但血之为用,全赖于气。气血和调,血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气血不和,必然影响及胞宫的生理功能,而引起种种病理变化。
如因于1>血热、 1>月经先期
2>肝不藏血或疏泄太过, 2>月经的血量过多
3>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均能导致胞宫行血过多 3>行经期延长,甚则崩漏等病理表现。
---------------------------------------------------------------------------------
4>若血随气火上逆,可见……… 4>经行吐衄,即是“倒经”。
---------------------------------------------------------------------------------
如因于1>气滞、血瘀; 而见1>月经后期,,,,
2>或因于气血不足; 2>经行血量过少
3>或因于阳气不足,下元虚寒,而胞宫虚冷,均可导致胞宫行血涩滞, 3>或为痛经
4>或为闭经
5>或为癥瘕等
如因寒湿或湿热下注胞宫而引起的胞宫生理功能失调,实质上也是破坏了气血的和调所致。
(2) 心、肝、脾、肾的功能障碍及胞宫功能失调
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不仅可引起气血的失调,还可导致胞宫的功能失调。
常因情志失常、劳倦过度,房事不节等因素使胞宫功能失常。
如思虑伤心,心血暗耗;
思虑伤脾,气血生化无权;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
房劳伤肾,肾精亏损,“天癸”衰少等等,均可导致胞宫功能失常,均可见到月经、胎孕、产育失常等病理表现。
(3) 冲任气血不足,胞宫功能失常
冲脉和任脉,均起于胞中,冲为血海,任为胞胎。
冲、任二脉的气血充盈,是胞宫生理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影响冲、任二脉气血充盈的因素很多,
但因冲、任隶属于肝、肾,所以肝或肾的生理功能失调,均足以导致冲、任二脉的气血不足,而致胞宫的生理功能失常。
冲脉又隶属于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所以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阳明脉衰少,冲、任二脉的气血难以充盈,影响胞宫的生理功能而致失常。
总之,胞宫的生理功能,是全身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胞宫的功能失调,亦与全身生理功能的状况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失调,常是相互影响着的。特别是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亦是非常繁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