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7

  21.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这两个津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的功能障碍,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

  概 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

  形成原因: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

  病理表现:肺失宣散和肃降,则痰壅于肺;

  脾失健运,运化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则津液环流迟缓,而生湿酿痰;

  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而致津液停留,为痰为水;

  三焦的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着津液的环流,而且也影响着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输布障碍,虽然有上述多种成因,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概 念: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

  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

  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形成原因:肺和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泄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肺失宣发,腠理闭塞,汗液排泄障碍的情况下,津液经过代谢后的废液,仍可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反之,如果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减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障碍,则必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应当指出,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导致内生水湿,酿痰成饮,引起多种病变。

  22. 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于全身。同时津液的充足,亦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因此,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

  一旦津液与气血失其协调的关系,则可出现如下几种病理变化:

  1> 津停气阻

  概 念:津停气阻,主要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

  成因及表现: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漱,喘促不能平卧;

  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心阳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

  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

  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阻滞,表现为肢体沉重胀痛等临床表现。

  2> 气随液脱

  概 念:气随液脱,主要指津液丢失太过,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之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此即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

  又如 “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此即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亦可使正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

  3> 津枯血燥

  概 念: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精微,

  形成原因: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引起津液损耗,或因失血脱液,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会导致津枯血燥,

  病理表现:表现为心烦、鼻咽干燥,或五心烦热,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临床表现。

  4> 津亏血瘀

  概 念:津亏血瘀,主要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郁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多由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所致。

  病理表现:津液大量亏耗,则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可发生血瘀之病变。

  在原有津液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绎,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疹显露等临床表现。

  “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说明了热灼津亏导致血瘀的病理过程。

  23. 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 “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24.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其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25. 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是“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相关。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①肝阳化风

  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轻则可见筋惕肉闰,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服歪斜,或为半身不遂。

  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②热极生风 (又称热甚动风)

  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播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

  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③阴虚风动

  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

  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涵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筋孪肉闰,手足蠕动。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④血虚生风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⑤血燥生风

  此多由1.久病耗血,

  或2.年老精亏血少,

  或3.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

  或4.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动而生风。

  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

  26. 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其病机有如下几方面:①②③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从而表现为

  ① 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② 或血脉收缩、血行减慢等“收引”症状。如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

  “寒则气收”,这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

  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阳气虚衰,③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

  26. 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动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形成原因:

  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于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有密切关系。

  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病理表现:

  湿性重浊粘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

  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湿浊虽可阻滞于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27. 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

  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燥胜则干。”

  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

  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

  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

  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

  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虚,可伴见舌光红无苔;

  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28.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 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但是,火热内生却有虚实之分,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①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本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之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

  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

  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②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瘀血等)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③五志过极化火:“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生理的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④阴虚火旺:此属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

  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升火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⑤脏腑之火:多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所致。

  29. 经络病机

  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

  主要有①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②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

  ③络的气血运行阻滞

  ④经络的气血衰竭等方面。

  30. 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结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

  “足阳明之别……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足阳明胃经经气或虚或实所引起的病变。

  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盛衰。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