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推荐:
第七章 病机 1. 病机的概念 病机,即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①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正气)和②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邪气)。 因此,尽管疾病的中类繁多但从总体来说,总离不开①邪正盛衰、②阴阳失调、③气血失常、④经络和脏腑功能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2.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3.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①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主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也就是说,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 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临床上见到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②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也就是说,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③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中,往往又多见虚实错杂的病理反映。 1> 这是由于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 2> 或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 3> 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 以上种种因素,均足以导致疾病的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转化,同时也足以导致疾病的正虚邪实、正衰邪恋等虚实夹杂的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 4. 病机的或实或虚,在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征象可循。但必须指出,临床上的征象,仅仅是疾病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即是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反映病机的虚或实; 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 ①真实假虚中假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大实有赢状”的真实假虚。 ②真虚假实中假象的出现,常常是由于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所致。“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 5.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因此,疾病的转归,实质上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正胜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全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 ① 正胜邪退 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这是由于:或因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则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消失或终止,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全愈。 例如,由六淫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若机体正气不虚,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延缓病情的进一进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或经络,而且可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下,驱邪外出,一经发汗解表,则邪去而营卫和调,疾病全愈。 ② 邪胜正衰 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这是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的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病作用及其进一步的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例如,在外感热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 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5.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①即是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②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③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④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 ⑤因而,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的消长失去协调平衡,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阴与阳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1.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①阴阳的偏胜、②阴阳的偏衰、③阴阳的互损、④阴阳的格拒,及⑤阴阳的亡失等几方面。兹分述如下: 2. 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即阳邪侵入人体,可形成阳偏胜;阴邪侵入人体,形成阴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明确地指出了阳偏胜和阴偏胜病机的临床表现特点。 “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这是指出了阳偏胜或阴偏胜的必然发展趋势。 ①阳偏胜 概 念: 阳偏胜,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 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原因: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具体表现: 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 “阳胜则热”,如壮热、面红、目赤等等,即是阳偏胜的具体表现。 主要病机:“阳盛则外热”,是指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与邪气抗争,引起“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的发热症状。 转 归:“阳胜则阴病”,即阳盛则阴虚。 但从病机上必须区分阴的相对虚和绝对虚两类。邪客于阳而致阳盛,此时由于阴的相对不足,从而出现实热证。 如果由于阳盛而耗伤机体的阴液,此时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亏,这就从实热证转化为虚热证或实热兼阴亏证。 ②阴偏胜 概 念: 阴偏胜,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 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原因: 阴偏胜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具体表现: 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胜,就出现寒象。 “阴胜则寒”, “阴盛生内寒”如形寒、肢冷、舌淡等,即是阴偏胜的具体表现。 主要病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说明了阴寒内盛的主要病机。 转 归:“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从病机理论来说,虽然也可区分为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 但是,由于阳主动而易耗散,而且阴寒内盛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所致。 所以,实际上在阴偏盛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损伤。 8. 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这里所说的“精气夺”,实质上是包括了 ①机体的精、气、血、律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②其生理功能的减退,③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阴或阳的某一方面物质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必然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形成“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现象。 ①阳偏衰 概念: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形成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主要病机: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病理表现: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光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所以,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②阴偏衰 概念: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 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其中尤以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主要病机: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 病理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 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9. 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 由于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 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①阴损及阳 概念: 系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例如: 临床上常见的肝阳上亢一证, 病机: 主要为水不涵木的阴虚阳亢, 转归: 但病情发展,亦可进一步 损耗肾脏精气,损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色光白,脉沉弱等阳虚症状,转化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②阳损及阴 概念: 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例如: 临床上常见的水肿一证, 病机: 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所致。 转归: 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阴无阳生而日益亏耗,而见日益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瘈疯等阴虚症状,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10. 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①亡阳 概念: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成因:多由于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等多种原因, 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阴泄,阳气外脱所致。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亡阳,多由于阳气的严重耗散,虚阳外越所致。 表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故阳气暴脱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 ②亡阴 概念: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 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成因:一般地说,亡阴都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 所致。也可由于其他因素大量耗损阴液而致亡阴。 表现:“阴者,藏精而起 亟也。”故亡阴时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的危重证候。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渴。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