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形成 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①阴盛格阳
概念: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阴寒内盛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阳于外,
表现:在临床上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故称其为真寒假热之证。
②阳盛格阴
概念: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
表现:在临床上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之证。
“阳气太盛,不得相荣也。不相荣者,不相入也,既不相入,则格阴于外,故曰阳 盛格阴也。”
综上所述,在阴阳的偏胜和倔衰之间,亡阴和亡阳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阴阳失调的各种病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进退和邪正盛衰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12. 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概括了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人体的气和血流行于全身,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及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但是,气和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引起本脏腑的气血失常,而且也影响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气或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的病机,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13. 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由于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致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
前两者多表现为气虚,后者则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变化。
14. 气虚
概 念:气虚,系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而致。
病理表现:如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都是气虚的具体表现。
* 由于气和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影响血和津液,导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从而引起血和 津液的多种病变。
15.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的具体体现: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以及肝主升和肺主降等
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若气机失调,可涉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方面的多种病变。
*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兹分述如下:
(1)气滞 (气的流通障碍)
概 念: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形成原因:主要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 病理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出现胀满、疼痛,甚则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不仅能见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的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2)气逆(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
概 念: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壅阻等所致。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病理表现: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暖气、呃逆。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一般,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以下是因虚而气逆的病机:
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
概 念: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理表现: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
垂、子宫脱垂等。由于“人受气于谷”,气生化于脾,脾主升,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气虚时,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为中气(即脾胃之气的合称)下陷,还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4)气闭(气的外出受阻)和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
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厥、脱等重证。
概 念:气闭,多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之极,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病理表现:例如,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②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闭厥,③突然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受阻而致气闭。
概 念: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16. 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包括①(血虚)血液的生成不足或因出血、久病等耗损血液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致血虚 ;
②(血热)由于血热而导致血行加速;
③(血瘀)血的循行迟缓而导致血瘀等病理变化。兹分述如下:
①血虚
概 念: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1> 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
2> 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
3> 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
病理表现: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而,在血虚时,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渐衰退等虚弱的证候。
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征象。
②血瘀
概 念: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运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形成血瘀的一种原因。
病理表现:血瘀而阻滞在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寒温而不减,甚则可形成肿块,称之为癥。
同时,可伴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以及瘀斑、红缕等血行迟缓和血液瘀滞的征象。
* 血瘀反过来又可加剧气机的阻滞,从而形成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气滞的恶性循环。
③血热
概 念: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血热多由于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
病理表现:由于血得温则行,故在血热的情况下,血液运行就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邪热又可煎熬血和律液。
所以,血热的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为其特征。
17.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
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
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
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
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
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使血、崩漏。
同样,在血的虚衰和血的运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少;
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
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
临床上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①气滞血瘀 气滞和血瘀,常同时存在。
形成原因:1> 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的障碍,而形成气滞血瘀,
2> 也可由于闪挫外伤等因素,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
3> 在一般情况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4> 其次,由于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则多先发生血瘀而后导致气滞。
病理表现:气滞血瘀,在临床上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癥瘕等病症。
②气不摄血 是指因气的不足,因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其中,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导致血从下逸,则可见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③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常由外伤失血,或妇女崩中,产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
病理表现: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
④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1> 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
2> 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
3> 或先因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
病理表现:在临床上,可同时见到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之症。
⑤气血不荣经脉 气血不荣经脉,是指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涵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
病理表现:如肢体麻木或运动不便,甚则不用;肌肤干燥、瘙痒、欠温,甚则肌肤甲错等,都是气血不荣经脉的具体表现。
18. 津液代谢失常的概念
津液的代谢,实质上即是津液的不断生成、不断输布和不断排泄的过程。
津液的代谢失常,也就是津液的输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排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液的生成不足、耗散和排泄过多,以致体内的津液不足;
或是输布失常、排泄障碍,以致津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滞留、停积、泛滥等病理变化。
19.津液代谢的内容
津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
简要地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功能。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津液的升降出入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
气的气化功能健旺,津液才能正常地生成、输布和排泄。
所以,气的运动和气化功能,实际上调节着全身的津液代谢。
从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说:津液的生成,离不开脾胃的运化;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离不开脾的散精、肺的宣发和肃降、肝的疏泄、肾和膀胱的蒸腾气化,以及三焦的通调。
这些脏腑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构成了津液代谢的调节机制,维持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之间的协调平衡。
因此,如果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气化功能失常,或是肺、脾、肾等有关脏腑和有关生理功能中,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均能导致津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的津液不足,或是津液在体内的滞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兹分述于后:
20. 津液不足
概 念:津液不足,是指津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多由燥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等引起津液耗伤所致。
病理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
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热而口渴引饮;
气候干燥季节,常见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均属于伤津为主的临床表现。
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是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亦不易迅速补充。
如热病后期或久病伤阴,所见到的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肉闰,手足震颤蠕动等,均属于阴液枯涸以及动风的临床表现。
但须指出,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津和液本为一体,二者之间在生理上互生互用,在病理上也互有影响,
一般说来,伤津时并不一定兼有伤阴脱液;而在脱液时,则必兼有伤津。故说津伤乃伤阴脱液之渐;液脱乃津液干涸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