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解题技巧

更多

河南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预测: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的传说: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为“成均”,最早见于《国礼》、《礼记》。董仲舒第一个指出其为五帝之大学,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早在4 000多年煎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查。《孟子》里提到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口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成均”和“庠”、“序”、“校”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秦朝,是按照法家的思想模式建立起来的。因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百家争鸣从此结束。

  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也成为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东汉时传人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佛的玄学、史学等,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于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 《 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体裁,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很大限制。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埂,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墓和钻研经必。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堂庭的特色。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出现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但是,农民子弟、奴隶子弟和学校是无缘的。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严厉。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几乎为教会所控制,因而这一时期的圭要教育是以培僧侣人才为目的的熬会教育,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主要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教育。这一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堂校进行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综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为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游泳、下棋、吟诗)。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