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时间马上就到来了,大家要抓住重点去复习,下面文都网校为大家整理了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四篇 实验室检查
血液
1、 血常规内容:
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监测;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2,血液三大系例正常值:
? 血红蛋白测定:男:120~160g/l; 女: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12/L(400万~500万/mm^3) 女(3.5~5.0) x10^12/L;
新生儿:(6.0~7.0) x10^12/L
(两者临床意义基本相同,降低见于贫血,白血病等)
? 白细胞总数: 成人:(4~10)x10^9/L (4000~10000)/mm^3; 儿童:(5~12) x10^9/L
新生儿:(15~20) x10^9/L (伤寒病不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白细胞分类计数:N中性粒细胞0.51~0.75(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 E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B嗜碱性粒细胞0~0.01; L淋巴细胞0.20~0.40; M单核细胞 0.03~0.08
? 血小板计数 PC/Plt : (100~300)x10^9/L (生成障碍见于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 :7~11fl(减低见于白血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15%~17%; 血小板粘附率PadT:62.5%+8.61%(降低见于急性白血病);
3 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病理性:慢阻肺;慢性肺心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肝细胞癌;肾癌等;
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重体力劳动者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4.碱性点彩红细胞的出现提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且紊乱,见于增生性贫血,骨纤维化,铅中毒等
▲5. 中性粒细胞增减意义
A.中性粒细胞增多:
㈠。生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剧烈活动、饱餐、高温、严寒、)
㈡。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与异常增生性增多。
⑴反应性增多(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 急性感染或炎性(常见原因,而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原因)
§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 急性大出血。溶血(白细胞增多可作为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 急性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
§ 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等
§ 其他,如器官移植排拆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干细胞疾病,造血干细胞大量增生,增多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
①。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慢性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RBC(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PLT(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B.中性粒细胞减少
? 某些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或见于伤寒;
?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纤维化等
? 药物或理化因素等,如服用抗甲状腺药物;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 脾功能亢进等
6,。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棒状小体(棒状小体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志)
中性粒细胞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见于:大小不均,空泡形成,中毒颗粒,核变性
7、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0.06)(见于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等,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
§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再生性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旺盛。核左移程度与感染轻重及机体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
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外周血象反应(类白血病能查到原发疾病,红细胞血象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骨髓象变化不大,原发病好后能恢复,雨后一般良好)
8、E的增减意义(嗜酸性粒细胞)
A,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支气管哮喘,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银屑病,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 寄生虫病: 如蛔虫病,肺吸虫病
? 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 其他,如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减退症
B,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休克,应激状态等 (伤寒病白细胞分类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改变是: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9、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u 感染性疾病,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
u 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u 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糖皮质激素
10. 异形淋巴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诊,某些细菌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等。
(伤寒的血象学特点有: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11. 网织红细胞(Rct)计数: 成人:0.005~0.015(0.5%~1.5%),绝对值(24~84)x10^9/L; 新生儿:0.03~0.06(3%~6%) 网织红细胞减小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12.红细胞沉降率(ESR),即血沉,指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13,血沉增快意义:
A.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年老等
B.病理性增快:
① 各种炎症,如风湿热;活动性结核,
② 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③ 恶性肿瘤;
④ 高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
⑤ 贫血
(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不完全平衡是出于:贫血类型的不同。)
14,Hct:红细胞比积PCV,又称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比积增加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 红细胞比积减小见于贫血和稀血症。
15红细胞平均值测定:红细胞平均体积(飞升;fl)
血细胞分析仪法:MCV:80~100fl; MCH:27~34pg,MCHC:320~360g/L(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 MCH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16,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 MCV | MCH | MCHC | 病因 |
正常细胞性贫血 | 80~100 | 27~34 | 320~360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 |
大细胞性贫血 | >100 | >34 | 320~360 | 巨幼细胞贫血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80 | <27 | 320~360 | 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肝病,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80 | <27 | <320 | 缺铁性贫血,朱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17、血浆中有大量游离血红蛋白提示:溶血性贫血。(周围血图片中出现 幼红细胞最可能是溶血性贫血)
18,凝血过程分三期,在凝血的第一期中,因启动因子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分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XII激活开始),第二,三期为共同途径。(血小板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血小板第三因子)
19, BT,即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初期出血时间)。超过9分钟为异常。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着减少;②毛细血管壁异常;③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20. CRT:即血块收缩试验。 CRT值:55%~77% 血块收缩不良:见于
A 血小板减少症;
B 血小板功能异常;
C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或其他凝血因子严重减少;
D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E 浆细胞病
21、APTT, PT,PPP(3p)
l APTT:延长见于见于血浆VIII,IX,XI因子严重减少,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IC后期继发纤溶亢进。是检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APTT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l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11~13秒。PT延长见于先/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 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
l PPP(3P)。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参考值:阴性。 PPP值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假阳性见于恶性肿瘤,大出血,败血症,创伤,大手术,;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
22. G/E(粒红比值):即粒细胞系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G/E比值正常人约为3:1(2:1:—4:1)(红细胞的发育规律是:胞体由大到小,胞核由大到小,核仁由清楚到消失)
※23.骨髓增生度分级:(确定骨髓增生程度主要根据: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即G/E)
增生程度 | G/E | 有核细胞百分比 | 常见病因 |
极度活跃 | 1:1 | >50 | 各型白血病,特别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明显活跃 | 10:1 | 10~50 | 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 |
活跃(正常) | 20:1 | 1~10 |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
减低 | 50:1 | 0.5~1 |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
极度减低 | 200:1 | <0.5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 |
24.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其血液学主要特征是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
§ 增生明显活跃;
§ 粒红比值减低;
§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边缘不规则,胞核小而致密,胞浆量少;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红细胞
§ 骨髓铁染色阴性。
<海洋性贫血常见靶形细胞增多>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血液学特点:
? 全血细胞减少;
? 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 淋巴细胞增多;
? 粒细胞中以成熟粒细胞多见;
? 红细胞中以成熟红细胞多见;
?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 非造血细胞增多,如浆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