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类别、领域代码为序)
1. 建筑学硕士(0851)
建筑学硕士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类别)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类别)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类别)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类别)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类别)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类别设置8个研究方向:(1)公共建筑设计;(2)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3)城市与村镇规划设计;(4)景观规划与设计;(5)工业建筑设计;(6)中外建筑史;(7)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8)建筑技术与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 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共同建设;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体系。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领域)研究生导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41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33人,主要来自在京各大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的兼职导师61人。
本领域现分别在5个二级学院设置12个研究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1)结构工程;(2)施工技术与管理;(3)岩土与地下工程;(4)桥梁与隧道工程;(5)道路与交通工程;(6)建筑材料;(7)国际工程;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设置:(8)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9)市政工程;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设置:(10)测绘工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置:(1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设置:(12)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本领域在不断探索基于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本领域的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首都城乡建设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3. 测绘工程(085215)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领域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院设有两系一中心,即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其中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测绘工程专业是北京市品牌专业。学院现有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北京市科研创新团队2个。测绘工程专业领域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40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北京市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4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1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院坚持以学科发展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研究生积极参加科研工作。 “十一五”以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千余万元。学院先后完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2008年获得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09年获得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2010年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学院还获得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等。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领域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专业学位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1)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2)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3)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领域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4. 工业工程(085236)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学位领域设置于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学科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为专业主干,依托先进生产制造过程仿真系统(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系统)、北京建筑业和机电制造业,强化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先进工业工程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系统和机电产品制造系统中应用的工业工程学科特色。
工业工程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范畴,具有鲜明的工程属性,以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先进生产制造系统或管理/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等专业活动,使系统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安全和环保(TQCSE)。从实质上说,工业工程是以工程技术和方法解决系统的管理问题。
本校工业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由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教师构成,在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物流管理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等具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和经验,取得了足以支持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的学科业绩。2007年以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一般课题5项,局级课题和横向课题10项,发表著作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获专利6项;2009年,与天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第19届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机械工程学会、北汽福田、SMC、富士康等。
本校工业工程实验室条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设有仿真型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ERP综合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实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工业工程专业学位领域设立4个研究方向:(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2)人因工程及其应用;(3)先进质量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4)生产过程管理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
通过上述4个研究方向的培养,使研究生奠定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并能付诸实践以解决复杂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
5. 工业设计工程(085237)
本学科(领域)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学科(领域)在艺术学、建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协同建设中,成为特色突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空间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多学科专业领域交叉链接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成为工程硕士工业设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拥有一支由善于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导师多人,并借助在京著名高校资源和校企合作优势,聘请了一批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兼职导师。
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环境,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条件,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业设计理论学习和实践。2008年“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学科;2010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学科。本学科(领域)与意大利、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本学科(领域)人员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160余项各类工程设计研究项目,出版编(译)著、画册和教材近4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科研经费累计1500余万元,一部分作品参加了国际、国内的重要竞赛、展览等并获得奖励。
本学科(领域)设置7个研究方向:(1)产品系统设计与数字制造研究;(2)家具设计研究;(3)照明器具设计研究;(4)展具设计研究;(5)交通工具系统设计与制造研究;(6)数字化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7)人机工程及其应用。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设计方法为主干,依托艺术学、建筑学、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了解国内外工业设计专业理论、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能力检索和阅读专业中外文资料及开展专业交流,有能力独立从事某一研究方向的设计与研究。
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城市与建筑环境规划设计、城市(际)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工程、产品系统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项目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