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招生信息

更多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目录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专业代码为序)

1. 设计艺术学(0504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学科在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协同建设中,成为特色突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空间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多学科专业交叉链接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成为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由善于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导师多人,并借助在京著名高校资源和校企合作优势,聘请了一批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兼职导师。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环境,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条件,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艺术理论学习和实践。2008年“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学科;2010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学科。本学科与意大利、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本学科人员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160余项各类工程设计研究项目,出版编(译)著、画册和教材近4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公开展出和发表艺术作品近300件,科研经费累计1500余万元,一部分作品参加了国际、国内的重要竞赛、展览等并获得奖励。

本学科设置7个研究方向:(1)空间环境与设施设计研究;(2)空间环境产品设计研究;(3)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研究;(4)展示设计研究;(5)公共艺术设计研究;(6)数字化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7)空间环境美学与伦理研究。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以设计艺术学为主干,依托艺术学、建筑学、机械工程、哲学等相关学科,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艺术修养、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了解国内外设计艺术学专业理论、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能力检索和阅读专业中外文资料及开展专业交流,有能力独立从事某一研究方向的设计与研究。

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城市与建筑环境规划设计、城市(际)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工程、历史城市与建筑艺术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教师皆毕业于国家重点大学且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多项省部级奖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2)网络化控制;(3)建筑设备控制与节能;(4)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3.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1)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学科199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并形成了发展特色。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现有专职导师及住建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如北京旧城保护规划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研究、长城保护研究等,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条件。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1)中国建筑史;(2)外国建筑史;(3)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4)乡土建筑;(5)当代建筑理论。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奠定扎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基础与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功底;具有文物建筑保护设计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2)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设置6个研究方向:(1)公共建筑设计;(2)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3)室内设计;(4)景观建筑设计;(5)城市设计;(6)工业建筑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本校专职导师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2009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设置6个研究方向:(1)城市规划;(2)城市设计;(3)景观规划与设计;(4)小城镇规划与设计;(5)居住区规划;(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6. 建筑技术科学(0813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学科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并形成发展特色。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2)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3)建筑防灾与安全;(4)建筑物理环境。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功底;具有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设计研究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7. 岩土工程(0814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共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为博士后),本学科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特别聘请俄罗斯教授共同参与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2000余万,设有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实验室。近几年,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近5年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20余篇。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2)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3)地下工程防水与防腐蚀性能研究;(4)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地铁建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结构的设计、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培养岩土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