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招生信息

更多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目录

 

8. 结构工程(081402)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本学科自1982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局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近30部,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本学科 “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实验条件,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为北京市“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级“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持学院。实验中心设置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施工仿真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面积达3000 m2;配有先进的美国MTS水平拟动力试验系统和各类道路、先进的建材科研及检测设备;2007年落成的2000t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同类大吨位实验设备;2010年落成的600t卧式拟动力反复拉压试验系统,系国内首创;2000t压剪试验系统为国内最大吨位隔振实验装置。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50余件,为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保证。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1)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砌体结构的静力、动力分析及工程设计;(2)预应力结构理论及技术: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理论、锚机具及施工技术;(3)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研究建筑、结构的现代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4)结构监测与加固;(5)建筑材料:研究建筑垃圾、尾矿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及相关机理,粉煤灰的活化处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结构与性能;高强、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新型特种混凝土应用技术。

9. 市政工程(081403)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 m2,包括给排水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中荷合作的“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本学科的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本学科自1981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4人,博士6人。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和“863”科技攻关项目及省、市级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给水与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2)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3)给水排水工程系统优化;(4)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解决首都城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居民小区的可持续水循环、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与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排水集团、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与荷兰的Delft大学等建立了信息交流、联合培养人才等合作关系。毕业研究生在管理部门(如北京市排水集团、国家专利局、环保局等)、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环保产业、科研单位及大专业院校等从事有关市政工程的各种工作,成为技术骨干,受到单位好评。

10.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199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形成较为突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1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成为首批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本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11人。多年来,本学科不断为北京市输送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本学科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拥有价值为15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省部级、北京市科研教研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1500多万元,先后获得各类专利及省部级奖20余项。

目前本学科的实验室已成为北京地区具有先进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设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基地,教学及科研实验设施的水平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及其成果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优势是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具有很强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中法联合办学,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及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学术交流,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为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设置8个研究方向:(1)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2)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3)供热与热能利用;(4)城市燃气输配;(5)燃气燃烧与应用;(6)流动传质传热;(7)建筑节能技术;(8)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1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本学科早在上世纪70年代唐山地震后,在全国率先举办抗震讲习班,共32期,为在全国普及抗震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郭继武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大学统编教材;著名结构动力学家钱培风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动力学》,为中国地震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本学科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4人。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结构实验室MTS拟动力加载设备及2000t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的结构动力检测设备和小型震动台,发挥了较大的科研作用。本学科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了来自北京著名研究院所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兼职导师。本学科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学科教师多年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本学科由刘栋栋教授负责的北京市“公共安全”学术创新团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在建筑防火和地下交通枢纽公共安全研究方向上开展建筑防火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本学科设置3个研究方向:(1) 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2)公共安全评价与人员疏散研究;(3)建筑防火与结构防火。

12.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研究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本学科现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桥梁及隧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省、市级多种奖励;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近50篇。

本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集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本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工程建设,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本学科除了与结构工程学科有许多共同的基础理论外,在水文、地质、荷载作用、结构体系和基础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桥梁结构理论及工程应用;(2)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技术研究;(3)桥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研究;(4)隧道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桥梁与道路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从事桥梁与隧道的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1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603)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学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聘请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为讲座教授,聘请陈军、林宗坚、朱宜萱等3位著名教授为本学科兼职教授。

本学科以“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努力建设研究方向齐全、特色鲜明、设备先进的科研条件与环境。本学科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与关节臂各1台、多光谱相机1套、高分辨率相机1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1套、连续测量参考站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5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企业版6套,教学版40套,有75个节点的ArcGIS桌面版和25个节点的ArcGIS Server。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为研究生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提供技术保证。

近年来,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十一五”期间,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到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以及北京市各类科研奖多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2)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3)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4.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近落成的交通工程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本学科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并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2010年本学科徐世法教授负责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与住建部、交通部及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课题来源广,经费充足;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及日本武臧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2)交通安全与环境;(3)路基路面结构与设计理论;(4)道路工程材料。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城市交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道路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15. 环境工程(083002)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科技部、住建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和实际的水环境工程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奖;近5年的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本学科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管理、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水环境生态系统及其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优势。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2)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3)大气污染控制;(4)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6.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1998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财务管理、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经济、城市数字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侧重培养城市建设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7项,包括“十一五”科技支撑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他科研奖励6项,科研成果转让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1)工程项目管理;(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3)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4)建筑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7.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依托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建筑节能经济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名。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共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5项,包括“十一五”科技支撑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他科研奖5项,科研成果转让4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6项;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10多部,教材40多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1)技术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2)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3)投资评估与管理;(4)房地产经济;(5)风险管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