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题
1.【答案】自我教育
【解析】此题主要是识记题型,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并且需要学生掌握其中代表人物蒙台梭利的观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2.【答案】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解析】此题属于识记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并且需要学生掌握其中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答案】学科知识、教师态度及行为个性特征、儿童的行为
【解析】此题属于理解性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理解。学前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1)学科知识即关于学科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原理;(2)教师的态度及行为特征主要指的是能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儿童所接受的教师的情感、行为和性格;阻止各种能使
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友好地同儿童进行交往;(3)儿童行为,即儿童的行动、动作。
4.【答案】卢梭
【解析】此题为识记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的过程有个整体的理解,并且需要掌握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卢梭和其代表作《爱弥尔》。
5.【答案】家庭教育
【解析】此题属于理解性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原则的理解。家庭教育指导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家长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丰富教育孩子的知识,发展教育孩子的能力。
三、名词解释
1.【答案】此题为概念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研究学前教育学方法的分类以及对个案研究法的概念掌握。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答案】此题为概念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含义的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如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如依恋心、自信心、自尊心、信任感、同情心、内疚感、公正感、爱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如轮流、分享、合作、谦让、助人)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3.【答案】此题为概念识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儿童游戏的种类的理解和对结构游戏的内容的掌握。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竹制材料、金属材料、泥巴、沙、水、雪等)通过手的创作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四、判断题
1.【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幼儿教师能力结构的理解。幼儿教师表达能力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或体态等方式向幼儿表露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的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包括用手势、体态、面部表情来进行表达的能力。综上所述,此题干说不是不正确的。
2.【答案】×
【解析】此题是理解性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互相统一的原则的理解。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情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不同层面,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社会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情感是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力机制,而社会行为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性发展的效果体现。故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3.【答案】×
【解析】此题属于理解性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的理解,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事实上是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既能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有关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比如责任感、纪律性,又能从教师提供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到一些必要的价值观念,如自我评价等。故综上所述,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答案】×
【解析】此题型属于识记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游戏的种类划分的理解,并还需要学生掌握其中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把游戏分为三类:机能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故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5.【答案】√
【解析】此题是概念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的理解。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进行观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水平和质量。观察不仅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它把教师的游戏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连结起来,起着纽带的作用。故综合上述,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6.【答案】√
【解析】此题是属于理解性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理解。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如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如依恋心、自信心、自尊心、信任感、同情心、内疚感、公正感、爱憎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故综上所述此题干说法是正确地。
7.【答案】×
【解析】此题属于理解性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布置幼儿游戏空间的理解。空间密度是指幼儿在游戏场地中人均所占的面积,空间密度越大,表明越宽敞,反之,空间密度越小,则表明越拥挤。研究证明:当把一个大的开阔的游戏空间分割成几个小的空间时,幼儿意外事故减少,合作行为增多,认知能力增强等。综上所述,此题干说法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