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砷盐检查法
(一)古蔡氏法
1. 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生成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的微量砷盐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判断药物中砷盐的含量。
条件:
(1) 比色范围
0.002mgAs3+/33ml
标准溶液:As2O3(1μgAs/ml)
药典规定用2ml制备标准砷斑。
(2) 盐酸酸性
HCl (5mlHCl/33ml)
(3) 碘化钾与氯化亚锡作用
a. 还原As5+为As3+,加快反应速度;
b. 碘化钾被氧化生成的I2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I-,I-与反应中生成的Zn2+能形成稳定的配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不断进行;
c. 氯化亚锡与锌作用,在锌表面形成锌锡齐,使氢气均匀而连续地发生;
d. 可抑制微量Sb的干扰,在实验条件下,100 mgSb存在不干扰。
4) 锌粒应无砷
(5) 醋酸铅棉花
样品中硫化物生成的硫化氢气体干扰显色,以醋酸铅棉花吸收消除干扰。
药典规定:醋酸铅棉花60mg,装管高度为60~80mg。
6) 溴化汞试纸
溴化汞试纸生成砷斑的灵敏度较氯化汞高,但所生成的砷斑不够稳定,反应中应干燥避光,并在反应后立即进行比较。
4. 干扰及排除
1)供试品为硫化物、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
干扰:生成硫化氢或二氧化硫
排除:加硝酸处理使成硫酸盐
(2)供试品为铁盐
干扰:消耗碘化钾、氯化亚锡等还原剂,影响测定条件,氧化砷化氢
排除:先加酸性氯化亚锡试液,将高铁离子还原为低价铁离子后再检查
3)有机砷需进行有机破坏
4)供试品为含锑药物
干扰:锑还原为锑化氢,与溴化汞试纸反应生成锑斑
干扰的排除:改用白田道夫法
古蔡氏法适用于不含Sb或含Sb量小于100mg的供试品
(三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 — Ag-DDC法
原理:砷化氢与Ag(DDC)溶液作用,使Ag(DDC)中的银还原为红色胶态银。直接比色或于5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进行比较。
锑化氢与Ag(DDC)的反应灵敏度较低。
此方法中,含量500ug以下的锑不干扰测定。
六、溶液颜色检查法
一)第一法 目视比色法
二)第二法 分光光度法
三)第三法 色差计法
恒重:
供试品连续两次炽灼或干燥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
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min后进行。
炽灼残渣检查法一般加热恒重的温度为700~800℃
炽灼残渣检查后,将残渣留作重金属检查时,炽灼温度应为500~600℃
干燥失重测定的方法有
B.常压恒温干澡法
C.减压干燥法
D.干燥剂干燥法
E.减压干燥剂干燥法
特殊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色谱分析法
一)TLC
(1)杂质对照品法
判断:供试品中所含杂质斑点不得超过相应的杂质对照斑点
优点:同一物质,同一Rf值比较,准确度高、直观性强;
缺点:需要杂质对照品。
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
判断:控制杂质斑点个数;供试品溶液所显杂质斑点不得深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
优点:以供试品的稀溶液作为对照液,不需要杂质对照品,简单、价廉,还可配成几种限量的对照溶液
缺点:不同物质,不同Rf值比较,准确度差、直观性差。
二)HPLC
1)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的量
供试品→供试品溶液
杂质对照品→对照品溶液进样,测定,计算杂质的含量
缺点:需要对照品;不易准确控制进样量
2)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法
方法:内标物+杂质对照品→对照溶液,进样,测定,计算校正因子 。
供试品+内标→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杂质和内标峰面积或峰高,计算杂质含量。
(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方法 :
分别进样,测定供试品溶液中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与对照溶液主成分峰面积比较,控制供试品中杂质的量。
优点:不需杂质对照品,可同时控制各个杂质及其总量限度。
缺点:检测波长处,各杂质和药物的吸收强度可能有差异,准确度差;不易准确控制进样量。
4)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方法:待测成分对照品+杂质对照品→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计算杂质的校正因子
(5) 峰面积归一化法
取一定量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各杂质及药物的峰面积,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不能超过限量。
注意:溶剂峰不应计算在总峰面积内。
优点:不需杂质对照品,简便易行。
缺点:检测波长处,各杂质和药物的吸收强度可能有差异,控制杂质峰面积百分率不一定就是杂质限量,准确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