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复习2-4

  (5)虚脉类

  虚脉类脉象,有虚、细、微、代、短五脉,脉动应指无力,故归于一类。

  ①虚脉

  【脉象】三部脉会之无力,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

  【脉理】气虚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虚不足充盈脉道,故按之空虚。由于气虚不敛而外张,血虚气无所附而外浮,脉道松弛,故脉形大而势软。

  ②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证。

  【脉理】细为气血两虚所致,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无力。湿邪阻压脉道,伤人阳气也见细脉。

  ③微脉

  【脉象】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若无。

  【主病】阴阳气血诸虚,阳气衰微。

  【脉理】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微则无以充脉道,故见微脉。浮以候阳,轻取之似无为阳气衰。沉以候阴,重取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正气损失,气血被耗,正气殆尽,故久病脉微,为气将绝之兆;新病脉微,是阳气暴脱,亦可见于阳虚邪微者。

  ④代脉

  【脉象】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脉理】脏气衰微,气血亏损,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歇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风证、痛证见代脉,因邪气所犯,阻于经脉,致脉气阻滞,不相衔接为实证。

  代脉亦可见于妊娠初期的孕妇,因五脏精气聚于胞宫,以养胎元,脉气一时不相接续,故见代脉。然非妊娠必见之脉,仅见于母体素弱,脏气不充,更加恶阻,气血尽以养胎,脉气暂不接续所致。

  ⑤短脉

  【脉象】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气病。有力为气滞,无力为气虚。

  【脉理】气虚不足以帅血,则脉动不及尺寸本部,脉来短而无力。亦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必短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之脉,应注意其有力无力。

  (6)实脉类 实脉类脉象,有实、滑、弦、紧、长等五脉,脉动应指有力,故归于一类。

  ①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主病】实证。

  【脉理】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脉道紧满,故脉来应指坚实有力。

  平人亦可见实脉,这是正气充足,脏腑功能良好的表现。平人实脉应是静而和缓,与主病之实脉躁而坚硬不同。

  ②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园滑。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脉理】邪气壅盛于内,正气不衰,气实血涌,故脉往来甚为流利,应指园滑。若滑脉见于平人,必滑而和缓,总由气血充盛,气充则脉流畅,血盛则脉道充盈,故脉来滑而和缓。

  妇女妊娠见滑脉,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③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痰饮,痛证,疟疾。

  【脉理】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肝主流泄,调物气机,以柔和为贵,若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郁不利则见弦脉。诸痛、痰饮,气机阻滞,阴阳不和,脉气因而紧张,故脉弦。疟邪为病,伏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弦脉。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栾脾,亦觉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④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

  【主病】寒证、痛证。

  【脉理】寒邪侵袭人体,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诸痛而见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激搏之缘故。

  ⑤长脉

  【脉象】首尾端长,超过本位。

  【主病】肝阳有余,火热邪毒等有余之症。

  【脉理】健康人正气充足,百脉畅通无损,气机升降调畅,脉来长而和缓;若肝阳有余,阳盛内热,邪气方盛,充斥脉道,加上邪正相搏,脉来长而硬直,或有兼脉,为病脉。

  (2)相兼脉与主病

  相兼脉是指数种脉象并见的脉象。徐灵胎称之为合脉,有二合脉,三合脉、四合脉之分。

  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浮数主表热,以此类推。现将常见的相兼脉及主病列于下:

  ⒈相兼脉:浮紧。 主病:表寒,风痹。

  ⒉相兼脉:浮缓。 主病:伤寒表虚证。

  ⒊相兼脉:浮数。 主病:表热。

  ⒋相兼脉:浮滑。 主病:风痰,表证挟痰。

  ⒌相兼脉:沉迟。 主病:里寒。

  ⒍相兼脉:弦数。 主病:肝热,肝火。

  ⒎相兼脉:滑数。 主病:痰热,内热食积。

  ⒏相兼脉:洪数。 主病:气分热盛。

  ⒐相兼脉:沉弦。 主病: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⒑相兼脉:沉涩。 主病:血瘀。

  ⒒相兼脉:弦细。 主病:肝肾阴虚,肝郁脾虚。

  ⒓相兼脉:沉缓。 主病:脾虚,水湿停留。

  ⒔相兼脉:沉细。 主病:阴虚,血虚。

  ⒕相兼脉:弦滑数。 主病:肝火挟痰,痰火内蕴。

  ⒖相兼脉:沉细数。 主病:阴虚,血虚有热。

  ⒗相兼脉:弦紧。 主病:寒痛,寒滞肝脉。

  (七)诊小儿脉

  诊小儿脉,与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分寸关尺三部。此外,小儿临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脉气亦乱,故难于掌握,后世医家多以一指总候三部。操作方法是医生用左手握小儿手,再用右手大拇指按小儿掌后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六岁则按成人三部诊脉进行。

  小儿脉象主病,以浮、沉、迟、数定表、里、寒、热,人以有力无力定虚实,不详求二十八脉。还需指出,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若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1。脉症顺逆:脉症顺逆是指从脉与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时候脉与症不一致,也就是脉症不相应,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判断疾病的顺逆来说,脉症相应者主病顺,不相应者逆,逆则主病凶。一般来说,凡有余病证,脉见洪、数、滑、实则谓脉证相应,为顺,表示邪实正盛,正气足以抗邪;若反见细、微、弱的脉象,则为脉证相反,是逆症,说明邪盛正虚,易致邪陷。再如,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抗邪;久病脉来沉、微、细、弱为顺,说明有邪衰正复之机,若新病脉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脉见浮、洪、数、实,则表示正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2。脉症从舍:既然有脉症不相应的情况,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或为症真脉假,或为症假脉真,所以临证时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从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肠胃,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液运行,故出迟细脉,是假象,此时当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内,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体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

  ①体位:按诊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一般按胸腹时,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伸直,两手放在身旁。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进行切按。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再令病人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便于切按。

  ②手法:按诊的手法大致可分触、摸、推、按四类。触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患者局部,如额部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操等情况。摸是以手抚摸局部,如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推是以手稍用力在患者局部作前后或左右移动,以探测肿物的移动度及局部同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按是以手按压局部,如胸腹或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等等。在临床上,各种手法是综合运用的,常常是先触摸,后推按,由轻到重,由浅入深,逐层了解病变的情况。

  按诊时,医者要体贴患者,手法要轻巧,要避免突然暴力,冷天要事先把手暖和后再行检查。一般先触摸,后按压,指力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同时要嘱咐病人主动配合,随时反映自己的感觉,还要边检查边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了解其痛苦所在。按诊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一个与疾病有关的部位。

  2.意义

  按诊是切诊的一部分,是四诊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深入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等情况。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痰饮、症块等病变,通过触按,更可以充实诊断与辨证所必须的资料。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