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 班集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 共同的目标;
(2) 一定组织结构,如班委会,小组等。
(3) 共同生活准则,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
(4) 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2. 班级的教育意义。
(1) 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社会性及良好思想品德。
(2) 利于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互帮助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 可满足尊重,情感,交往需要。
(4) 利于培养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3.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班主任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目标,立志高远,落脚实际,表述简洁,内容全面,条款概括,做法可操作,效果可评估。
(2) 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发现骨干,培养骨干。
(3) 建立班集体规则和秩序。
(4) 组织多样活动,是集体凝聚力加强的基本保障。
(5) 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这是班级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
4. 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具体如下:
(1) 进行品德教育。
(2)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 指导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 组织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 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6) 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配合。
(7) 评定学生操行。
5.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主要包括:了解研究学生,组织培养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班主任工作前提和基础;共同目标是班集体理想体现;班主任也要转化后进生工作,是个别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6. 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班主任主要任务之一。
首先,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最后,抓反复,反复抓。后进生缺乏毅力,意志薄弱,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班主任通过谈话,耐心细致思想工作,弄清原因,针对性做好工作。
7.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 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2) 热爱学生,善于学生,家长,任课老师沟通。
(3) 爱岗敬业,较强组织引导教育管理能力。
8. 简述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性。
畅通性,盲目性,散漫型,排他性,可变性。
9.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有哪些?
积极功能:
(1) 满足正常心理需要;
(2) 促进人格独立和发展;
(3) 促进社会化;
(4) 培养交往能力。
消极影响:
(1) 与正式群体意见相悖时有抵触情绪,轻干扰工作,重引起冲突。
(2) 排他性造成“拉帮结派”。
(3) 如在不良群体中受不正确标准影响,会无法发现缺点不足,甚至强化放大。
10. 简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 思想上正视存在必然必要性。
(2) 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机会,满足需求。
(3) 发挥引导核心人物作用。
(4)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方式。
(5) 加强正式群体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侵蚀。
11. 试述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平行性原则。苏教家马卡连柯提出,目的把集体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
(2) 民主与自主。
(3) 规范和创新相结合。
(4) 目标原则。细化目标,落实在每个人头上。
12. 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1) 组织纪律管理。
(2) 环境与卫生管理。
(3) 文档管理。
(4) 工作计划和总结。
13.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首先,控制感情,沉着冷静。
其次,了解情况,掌握分寸。
最后,依靠集体,教育学生。
14. 班级活动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有助于:
(1) 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2) 提高实践能力。
(3)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4) 形成班级凝聚力。
(5) 培养良好个性。
15. 班级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步骤有哪些?
(1) 选题。符合教育意义,贴近学生生活。
(2) 制定活动计划。包括目的和内容,基本方式和程序,活动时间地点等。
(3) 活动实施与总结。实施是中心环节,总结是重要环节,总结方式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