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一、多项选择题 .
1.A、B、C、D; 2.A、B、C、D; 3.A、B、C、D; 4.A、C、D、E;
5.A、B、D、E; 6.A、C、D; 7.C、D、E; 8.A、B、C、E
三、案例题
【案例1】答:
(1)监理工程师的说法不正确;
理由:搭设高度8m及以上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施工方案才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本方案需要进行专家论证;
理由:搭设跨度18m及以上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施工方案需要进行专家论证,本工程跨度19.8m,故此方案需进行专家论证。
(2)事件二中不妥之处如下:
不妥之一:本单位总工程师,监理、设计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专家组;
理由: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
不妥之二:专家组提出口头论证意见后离开,论证会结束;
理由: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方案经论证后,专家组应当提交书面论证报告,并在论证报告上签字确认。
(3)本案例中所发生事故,按造成损失严重程度划分应为较大质量事故。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l1]111号),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较大质量事故:
1)由于质量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2)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3)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4)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有:
1)事故项目及各参建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项目有关质量检测报告的技术分析报告;
5)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6)事故责任的认定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7)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案例2】答:
(1)预应力管桩打人过程发生本案例中现象可能由于桩身断裂或弯曲所致,可能原因如下:
1)制作桩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2)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
3)稳桩不垂直,压人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架方法校正,使桩产生弯曲;
4)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弯曲;
5)制作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预防和治理措施如下:
1)施工前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除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对桩构件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标或桩尖不在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
2)在稳桩过程中及时纠正不垂直,接桩时要保证上下桩在同一纵轴线上,接头处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3)桩的堆放、吊运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裂缝超过规定坚决不能使用;
4)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可在轴线两侧分别补一根或两根桩。
(2)泥浆护壁灌注桩孔壁坍落可能原因如下:
1)泥浆比重不够,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
2)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孔内出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
3)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坍塌;
4)在松散砂层中钻孔时,进尺速度太快或停在一处空转时间太长,转速太快;
5)冲击(抓)锥或掏渣筒倾倒,撞击孔壁;
6)用爆破处理孔内孤石、探头石时,炸药量过大,造成很大振动。
泥浆护壁灌注桩孔壁坍落防治措施如下:
1)在松散砂土或流沙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选用较大相对密度、黏度、胶体率的优质泥浆(或投入黏土掺片、卵石,低锤冲击,使黏土膏、片、卵石挤入孔壁);
2)如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应采取升高护筒,增大水头,或用虹吸管连接等措施;
3)严格控制冲程高度和炸药用量;
4)孔口坍塌时,应先探明位置,将砂和黏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物回填到坍孔位置以上1~2m;如坍孔严重,应全部回填,等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进行钻孔。
(3)钢柱底部预留螺栓孔与预埋螺栓不对中的形成原因可分两种情况:
1)螺栓孔位置偏移,其预防与处理方法如下:
①钢柱底部预留螺栓孔应放大样后制作,并确保螺栓孔位与柱子轴线相对位置准确;
②如螺栓孔偏移不大,经设计人员许可,沿偏差方向将孔扩大为椭圆孔,然后换用加大的垫圈进行安装;
③如螺栓孔相对偏移较大,经设计人员同意可将螺栓割除,将根部螺栓焊于预埋钢板上,附上一块与预埋钢板等厚的钢板,再与预埋钢板采取铆钉塞焊法焊上,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焊上新螺栓。
2)地脚螺栓定位偏位,其预防与处理方法如下:
①先浇筑混凝土,预留孔洞,后埋螺栓。在埋螺栓时,采用型钢两次校正办法,检查无误后,浇筑预留孔洞。
②将每根柱的地脚螺栓用预埋钢架固定,一次浇筑混凝土。
③用氧乙炔火焰将柱底座板螺栓孔扩大,安装时,另加厚钢垫板。
④如螺栓孔相对偏移较大,经设计人员同意可将螺栓割除,将根部螺栓焊于预埋钢板上,附上一块与预埋钢板等厚的钢板,再与预埋钢板采取铆钉塞焊法焊上,然后根据设计要求焊上新螺栓。
(4)不妥之一:验收检测次数不正确,在钢网架总拼完成后及屋面工程完成后应分别测量其挠度值,而案例中仅检测了后一次。
不妥之二:验收检测方法不正确,本工程钢网架跨度达28m,按相关规范要求,24m跨度以上的钢网架结构,应测量下弦中央一点及各向下弦跨度的四等分点。
检测结果的合格标准:所测的挠度值不应超过相应设计值的1.15倍。
【案例3】答:
(1)当基底超挖时,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商定处理方法;通常可采用回填夹砂石或夹土石、石屑、粉煤灰、3:7或2:8灰土等,并夯实。
(2)施工单位对于钢筋返工的处理不正确。
返工时如需将弯折处调直,仅限于HPB300级钢筋,且只能返一次,并应在弯折处仔细检查,发现变形过大或出现裂纹等情况时,严禁使用。
(3)施工单位关于梁上出现孔洞的处理不妥当。
孔洞处理需要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然后按批准后的方案进行处理。
通常在处理梁中孔洞时,应在梁底用支撑支牢,然后再将孔洞处的不密实混凝土凿掉,要凿成斜形(外口向上),以便浇筑混凝土。用清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72h,然后用高一等级的微膨胀豆石混凝土浇筑、捣实后,认真养护。如遇孔洞比较大需支立模板后才能浇筑混凝土。
(4)普通砖墙上不可以作幕墙的支承点。
如因构造要求,必须在砖墙上设支承点时,应加设钢筋混凝土柱、梁等构件埋件作为支承点,并须上报原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单位认可。
【案例4】答:
(1)加强基底处理:具体是加强基础坑(槽)钎探工作,对于比较复杂的地基,在基坑(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待探出的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提高上部结构的刚度,增强墙体抗剪强度:在基础顶面(±0.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操作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如砖浇水润湿,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饱满度和砖层间的粘结(提高灰缝的砂浆饱满度,可以大大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在施工间断处应留置斜槎。当留置直槎时,也应加拉结筋,坚决消灭阴槎又无拉结筋的作法。
(2)由于本小区所处为非地震地区,对于非地震地区一般性裂缝,若数年后不再发展,则可认为不影响结构安全使用,局部宽缝处,用砂浆堵抹即可。
对于影响安全使用的结构裂缝和因墙体原材料强度不够而发生的裂缝,应会同设计部门提出方案后,进行加固处理。
(3)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基本要求如下:
1)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
2)处理要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
(4)本案例中屋面卷材起鼓原因:在卷材防水层中粘结不实的部位,窝有水分和气体;正好本案例中屋面卷材施工正值盛夏,气温相对比较高,当受到太阳照射后,体积膨胀,造成鼓泡。
(5)本案例中卷材起鼓大小不一,根据鼓泡大小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
1)直径lOOmm以上的中、小鼓泡可用抽气灌胶法治理,并压上几块砖,几天后再将砖移去即成。
2)直径l00~300mm的鼓泡可先铲除鼓泡处的保护层,再用刀将鼓泡按斜十字形割开,放出鼓泡内气体,擦干水,清除旧胶结料,用喷灯把卷材内部吹干。随后按顺序把旧卷材分片重新粘贴好,再新贴一块方形卷材(其边长比开刀范围大lOOmm),压入卷材下;最后,粘贴覆盖好卷材,四边搭接好,并重做保护层。上述分片铺贴顺序是按屋面流水方向先下再左右后上的顺序进行。
3)直径更大的鼓泡用割补法治理。先用刀把鼓泡卷材割除,放出鼓泡内气体,擦干水,清除旧胶结料,用喷灯把卷材内部吹干。再用喷灯烘烤旧卷材槎口,并分层剥开,除去旧胶结料后,依次粘贴好旧卷材,上铺一层新卷材(四周与旧卷材搭接不小于lOOmm),然后贴上旧卷材。再依次粘贴旧卷材,上面覆盖第二层新卷材,最后粘贴卷材,周边压实刮平,重做保护层。
【案例5】答:
(1)本案例中,搅拌站对水泥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硅酸盐水泥水化热大,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导致干缩裂缝,对混凝土抗渗防漏不利,故不宜选择硅酸盐水泥。
六大常用水泥中,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普通水泥、火山灰水泥,不宜使用矿渣水泥。
(2)混凝土收缩裂缝防治专项方案中应有如下防治措施: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
2)根据现场情况、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由有资质的试验室配制合适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并确保搅拌质量;
3)确保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并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4)确保混凝土及时养护,并保证养护质量满足要求;
5)当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时,如仍有塑性,可采取重新压抹一遍或重新振捣的方法,并加强养护;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缝内撒入干水泥粉,加水润湿,或在表面抹薄层水泥砂浆,也可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布进行封闭处理。
(3)施工单位对于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值的补强处理方式不妥。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达不到设计要求值时,施工单位应提请有关设计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处理方案必须经监理审核同意后方能施工,故施工单位经企业白身技术中心验算后出具方案即组织实施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4)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的防治措施如下:
1)拌制混凝土所用水泥、粗细骨料和外加剂等均必须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2)必须按法定检测单位发出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试验报告进行配制;
3)配制混凝土必须按重量比计量投料,且计量要准确;
4)混凝土拌合必须采用机械搅拌,加料顺序为粗骨料—水泥—细骨料—水,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
5)混凝土的运输和浇捣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6)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质量;
7)控制好混凝土的养护;
8)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设计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的时间、减小荷载值或采取加固补强等措施。
(5)施工缝位置渗漏水的原因分析如下:
1)施工缝留的位置不当;
2)在支模和绑钢筋的过程中,锯末、铁钉等杂物掉人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浇筑上层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夹层;
3)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粘结;
4)钢筋过密,内外模板距离狭窄,混凝土浇捣困难,施工质量不易保证;
5)下料方法不当,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6)浇筑水平混凝土时,因工序衔接等原因造成新老接槎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施工缝位置渗漏水的治理措施如下:
1)根据渗漏、水压大小情况,采用促凝胶浆或氰凝灌浆堵漏;
2)对于目前不渗漏,但有明显缺陷的施工缝,可沿缝剔成八字形凹槽,将松散石子剔除,刷洗干净,用水泥素浆打底,抹1:2.5水泥砂浆找平压实。
【案例6】答:
(1)选择土方施工机械的依据还有:开挖深度、地质、地下水情况、土方量、运距、工期要求等。
(2)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用水泥相关规定如下:
1)应优先选用活性高、水化热量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用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蒸汽养护的水泥品种经试验确定。
2)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m3。
3)水灰比不应大于0.6。
4)水泥不得直接加热,使用前1~2 d提前运人暖棚存放,暖棚温度宜在5℃以上。因为水的比热是砂、石骨料的5倍左右,所以冬期施工中配制混凝土时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但加热温度不得超过有关规定。
(3)本案例中,筏板属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养护时间方面规定如下: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为了确保新浇筑的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缩而产生裂缝,应在6~12h内开始覆盖和浇水。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矿渣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等拌制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1d。
(4)女儿墙转角处卷材防水开裂的治理步骤:
1)将转角处开裂的卷材割开;
2)旧卷材烘烤后分层剥离;
3)清除旧胶结料;
4)将新卷材分层压入旧卷材下,并搭接粘贴牢固;
5)再在裂缝表面增加一层卷材,四周粘贴牢固。
【案例7】答:
(1)可以。
理由:因为《合同法》第283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所以幕墙公司的要求是合理的。
(2)合理。
理由:因为幕墙公司是分包单位,《合同法》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幕墙公司与铝塑复合板生产单位签订的安装合同属于违法分包合同,应予解除。
(3)不可以。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CF-2013-0201)通用条款第18条规定:“无论工程师是否进行验收,当其要求对已经隐蔽的工程重新检验时,承包人应按要求进行剥露或开孔,并在检验后重新覆盖或修复”。如果重新检验合格,费用应由发包人承担并相应顺延工期;检验不合格,费用和工期延误均应由承包人负责。
(4)幕墙属于装修工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原建设部令第80号)规定,其最低保修期限为2年。幕墙工程又有外墙面的防渗漏问题,对于它的防渗漏,最低保修期限为5年。本工程《保修书》约定的保修期限错误。按照《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原建设部令第80号)规定,本工程保修期限应为2年,墙面防渗漏保修期限应为5年。本工程的《保修书》中质量保修内容、期限均违反规定,应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案例8】答:
(1)原因:未采取有效的降水排水措施、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外力振动影响),土质松软,开挖次序不当、方法不当。
预防措施:清除塌方后用块石填砌或用2:8、3:7灰土回填嵌补,与土接触部位做成台阶搭接或将坡度改缓。同时,应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
(2)原因:桩身弯曲超过规定、稳桩不垂直、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制作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预防措施: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除干净;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桩身弯曲超标或桩尖不在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裂缝超过规定坚决不能使用;可在轴线两侧分别补一根或两根桩。
(3)原因:钢筋现场翻样时,未合理考虑主筋的相互位置及避让关系;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被碰撞移位后,在混凝土初凝前,没能及时被校正;保护层垫块尺寸或安装位置不准确。
防治措施:钢筋现场翻样时,应根据结构特点合理考虑钢筋之间的避让关系;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和直接顶撬钢筋,同时浇筑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并及时校正。
(4)原因: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不好;混凝土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不合理等;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规定要求,且未采取措施,导致混凝土离析;漏振或振捣不实;混凝土拆模过早。
防治措施:按规定或方案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措施,保证混凝土能够顺利通过,浇筑密实。
(5)原因: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偏大,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振捣差,养护不及时或养护差。
防治措施:根据现场情况、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由有资质的试验室配制合适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并确保搅拌质量。确保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并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确保混凝土及时养护,并保证养护质量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