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道德素质
关于人民教师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中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科书?师德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已有详细的阐述,可与本章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学习。本章仅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简述如下。
(一)爱岗敬业
教师劳动是十分高尚的劳动,人们都称赞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教师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体现。
教育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需要教师爱岗敬业。这是因为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甘于在教育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定不能安于教师岗位,也不可能做出成绩和贡献。
教师要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就要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的认识,理解培养人才的重要;就要以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为榜样,学习他们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要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教育成功的喜悦,不断坚定自己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师爱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师爱具有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内容。首先,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教师对学生以生活上的关怀体贴为起点而产生的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是师爱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其次,师爱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这是教师对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自主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所产生的不同于成人的尊重与理解的情感。教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使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同,并甘愿听从教师的教导。第三,师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它是教师期望学生获得较快进步和成长的情感,教师的这种深沉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不但可以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要培养师爱,首先要增强对师爱的认识。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师对孩子的爱,是同把孩子看做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一种崇高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从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爱的情感出发,教师就会全面地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师爱的培养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师爱要求教师平等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智力落后或行为表现差的孩子。这很不容易做到,只有通过有意识地锻炼才能做到。师爱还要特别在处理师生冲突中培养锻炼。师生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冲突,师生之间的每一次情感冲突对教师都是一次考验,教师如能以高度的觉悟、深挚的情感、博大的胸怀来对待,正确地运用教育机智来处理,则教师的威信会大大提高,它反过来又会成为教育学生的强有力手段。这更需要经过有意识地锻炼才能逐步做到。
(三)严谨治学
学而不厌、严谨治学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他的学生子贡解释他的话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其意思是说,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体现了优秀教师仁与智两种至高无上的品德。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要求。一般说来教师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但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他们永远是好学者。
(四)团结协作
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注意团结协作。在现代学校中,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决不可能由个别教师独立完成,而是由许多位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的。没有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互相支持与合作,就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成绩。为了保证协作与配合,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与信任,搞好团结。要协调好上下级关系,使领导与群众保持一致。教师还要尊重家长,协调好与家长和社会的关系。
(五)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也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认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他为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忘我奋斗,鞠躬尽瘁。
为人师表首先应表现在教师义务方面。教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次,应表现在教师行为方面。教师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第三,应表现在教师品德方面。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教师要真正成为青少年儿童的榜样。另外,还要廉洁从教。第四,应表现在教师风度方面。教师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容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教师的风度,包括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学校对教师风度的基本要求是:(1)语言文明;(2)举止端庄;礼貌待人;(3)仪容整洁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