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6

  31. 瘀血的病证特点

  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则有如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疼痛: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肿块外伤肌肤局部,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③出血: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

  ④可表现出肌肤甲错及色紫暗:在望诊方面,久瘀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

  ⑤脉象上的某些异常:多见细涩、涩脉、沉弦或结代等。

  32. 结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且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结石小者,易于排出;而结石较大者,难于排出,多留滞而致病。

  33. 结石的形成

  结石的成因较为复杂,有些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比较常见的因素有:

  1.饮食不当

  饮食偏嗜,喜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蕴生湿热,内结于胆,久则可形成胆结石;

  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

  若空腹食柿,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又可形成胃结石。

  此外,某些地域的水质中含有过量的矿物及杂质等,也可能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2.情志内伤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气不达,胆汁郁结,排泄受阻,日久可形成结石。

  3.服药不当

  长期过量服用某些药物,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或药物沉积于体内某些部位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

  先天禀赋差异,以致某些物质的代谢异常,可形成易患结石病变的体质。

  34. 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肝气疏泄,关系着胆汁的生成和排泄;

  肾气的蒸化,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故肝肾功能失调易生成结石;

  且肝肾有管道与胆及膀胱相通,而胃、胆、膀胱等管腔性器官,结石易于停留,故结石为病,多为肝、胆结石,肾、膀胱结石和胃结石。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结石多为湿热内蕴,日渐煎熬而成,故大多数结石的形成过程缓慢而漫长。

  由于结石的大小不等,停留部位不一,故临床症状表现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结石小,病情较轻,有的甚至无任何症状;结石过大,则病情较重,症状明显,发作频繁。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结石为有形实邪,停留体内,势必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

  如局部胀痛、水液停聚等。重者,结石嵌滞于狭窄部位,如胆道或输尿管中,气血严重郁阻,常出现腹部绞痛,若损伤脉络,可致出血,如尿血等。

  35. 发病原理,正气邪气的概念

  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

  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了各种临床症状,便发生疾病。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七版)

  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邪气,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应。

  36.邪气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人,疾病无从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明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虑。”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如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伤、冻伤、毒蛇咬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损害。

  如疫疠,“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又提出要“避其毒气”,以防止其发生和播散。

  ③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斗争,是指正气与病邪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1>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邪气侵袭人体时。如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

  2> 邪胜正负则发病: 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发病以后,由于正气强弱的差异、病邪性质的不同和感邪的轻重,以及所在部位的浅深,从而产生不同的病证。如:

  * 疾病与正气强弱的关系:正气强,邪正斗争剧烈,多表现为实证;

  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错杂证。

  * 疾病与感邪性质的关系:一般来说,感受阳邪,易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出现实热证;

  感受阴邪,易导致阴偏盛而伤阳的寒实证或寒湿证。

  * 疾病与感邪轻重的关系:一般来说,邪轻则病轻,

  邪重则病重。

  * 疾病与病邪所中部位的关系:病邪侵犯人体,有在筋骨经脉者,有在脏腑者,病位不同,病证各异。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

  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

  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说明病邪所中部位不同,疾病的证候表现亦不一样。

  37. 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

  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

  38. 外环境与发病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适应了自然。但是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或工作、生活环境受污染,周围环境卫生差,又可使人致病。

  ①气候因素:如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因素有关。

  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风温病证;

  夏天,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发生热病和中暑;

  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

  冬天气候严寒,则易于外感寒邪为病。

  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等,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②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如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

  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密,则外邪不易侵犯而多发内伤病。

  此外,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而有地方病之发生,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③生活、工作环境:如工业废气、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

  粉尘过多,也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还有,当前农药的广泛使用,亦可使有些食物污染,从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此外,有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

  有的疾病通过消化道传染,如痢疾、肝炎等。

  而蚊、蝇则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所以周围环境卫生差,蚊蝇孳生,空气、水源或食物等受到污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④外环境还存在着其他某些致病因素,如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等。而劳累过度、久视、久坐、久立、久行也能使人致病。

  “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39. 内环境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故对于外邪也有不同的易感性。

  “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一般来说,体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

  (1)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体质壮实,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充足;体质虚弱,则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不足,其正气也减弱。

  ①与先天禀赋、饮食调养,身体锻炼有关。一般来说,禀赋充实的,体质多壮实;禀赋不足的,体质多较虚弱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由于先天禀赋不同,可以形成个体差异。

  ②后天饮食营养。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饮食不足,缺少必要的营养,影响气血的化生,则可致体质虚弱。

  但暴饮暴食,又可损伤脾胃。饮食偏嗜,又会使体内某些物质过多、某些物质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体质增强。

  ③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使气血畅通,体质增强。而过度安逸,则可使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从而使体质虚弱。

  (2)精神状态与正气的关系

  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

  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体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

  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

  因此,平时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体质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正气的强弱。

  体质壮实,情志舒畅,则正气充足,抗病力强,邪气难于入侵,即使受邪,病邪易被祛除,也难于发展。

  体质虚弱,情志不畅,则正气减弱,抗病力衰退,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病。

  16. 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的区别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