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5

  11.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八脉中,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柱前;

  带脉横行腰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其中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对内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与脑、女子胞等联系较为密切。

  此外,八脉中不存在表里关系,每一条脉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

  其中,带脉、督脉、任脉都只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也是单行的。

  12. 督脉

  ①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到两眼下部的中央。

  ②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意。督脉的主要功能为:

  (1)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六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五版)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七版)。

  (2)督脉行脊里,入络于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故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关系。

  13. 任脉

  1. 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

  2.基本功能

  “任”,有担任、妊养之意。任脉的主要功能为: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足三阴经(3)及阴维脉交会。

  任脉与足三阴会于中极、关元;与足厥阴会于曲骨;与足太阴会于下脘;与手太阴会于上脘;与阴维脉会于廉泉、天突等。

  (2)任主胞胎:“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14. 冲脉

  ①循行部位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从少腹输注于肾下,浅出气街,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到足底。

  分支: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大趾。

  分支:从胞中分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于脊柱内

  ②基本功能

  “冲”,有要冲之意。冲脉的主要功能为: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循经上至头,下至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可谓贯穿全身为一身气血之要冲,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又为“血海”,因此女子月经与冲脉盛衰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治月经病及不孕症,多以调理冲任二脉为要。

  15. 带脉

  ①循行部位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②基本功能

  “带”,有束带之意,指带脉循行,绕身一周,“束带而前垂”的特点。带脉的功能为:

  (1)约束纵行诸脉:十二正经与奇经中的其余七脉均为上下纵行,唯有带脉环腰一周,有总束诸脉的功能。

  (2)主司妇女带下:因带脉亏虚,不能约束经脉,多见妇女带下量多,腰酸无力等症。(七版)

  16. 阴跷脉和阳跷脉

  ①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小腿、大腿外侧,再向上经腹、胸侧面与肩部,由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项后。

  ②基本功能

  “跷”,有轻健跷捷的含义。跷脉的功能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

  * 濡养眼目

  * 主司下肢运动:

  * 司眼睑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

  17. 阴维脉和阳维脉

  ①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②基本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之意。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全身经脉。

  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 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18. 经别

  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加以概括。

  十二经别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称为“离”;

  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

  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

  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这样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9. 经别的生理功能

  经别,是从经脉分出的另一类重要支脉,它们循行布散有一定特点,脉气分布范围较广,到达某些十二经脉所没有到达的器官和形体部位,所以在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主要表现于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的经别是相并而行的;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又都合入阳经经别,一起注入体表的阳经,加强了十二经脉分布于肢体的表里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阳经经别全部联系到与本经有关的脏与腑。如足少阳经别“属胆,散之肝”,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之脾”等等。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十二经别一般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分出,进入体内后又都呈向心性运行,这对扩大经络的联系以及加强由外向内的信息传递,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十二经脉主要是六条阳经分布于头面部,而十二经别中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面部,六条阴经的经别亦上达头部。足三阴经经别在合入阳经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经别均经喉咙,上头面。这就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别的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从而也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如足太阳膀胱经并不到达肛门,但该经的经别却“别入于肛”,故足太阳膀胱经的某些穴位,如承山、承筋等,可治肛门疾病。

  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

  因此,十二经别对于分析腹腔内脏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十二经别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0. 别络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

  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别络是络脉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

  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即 “络之别者为孙”。

  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十二经脉的别络多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并与其络相通。

  如此则阴经的别络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络于阴经,维系了表里两经的密切关系。

  别络循行于四肢,或上行头面,进入躯干,虽然也与内脏有某些联络,但均没有固定的属络关系。

  21. 别络的生理功能

  别络,是络脉的主体,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分出,有一定的分布部位,也有别于其他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别络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的途径来实现的。

  2.对其他络脉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

  十二经脉的别络有统率作用,其脉气汇集于十二经的“络穴”;

  督脉的别络散布于背部,其脉气还散于头,别走太阳;任脉的别络散布于腹部;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身体侧面)。

  故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与躯体组织的联系,尤其是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

  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浮络等小络脉从别络等大的络脉分出后,愈分愈细,其脉气也逐渐细小,呈网状扩散,密布全身,同全身各组织发生紧密联系。

  这样,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的渗灌作用注入孙络、浮络,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以充分发挥对全身的濡养作用。

  22. 别络和经别都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但有一定的区别。

  ①别络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大多分布于体表,虽然也有进入胸腹腔和内脏的,但都没有固定的属络关系;

  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分出,循行多深入体腔深部,尔后浅出体表。

  ②别络着重沟通体表的阳经和阴经,虽然也与内脏有某些联络,但都没有固定的属络关系;

  经别则既能密切表里经在体内的沟通连接,又能加强其脏腑属络关系。

  ③别络和经别联系表里经的方式也不同,经别是藉阴经经别会合于阳经经别,以阴经归并于阳经的方式进行联系,突出了阳经的统率作用;

  别络则是阴经与阳经通过阴经的别络络于阳经,阳经的别络络于阴经的方式,相互交通而联络的。

  ④经别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别络有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在针刺选穴上有特殊意义。

  23. 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生理功能:

  经筋多附于骨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故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除附于骨骼外,还满布于躯体和四肢的浅部,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4. 皮部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

  故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因此,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皮部受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气血的濡养滋润而维持正常功能。

  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对外界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并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疗法,可治疗内在脏腑的病变。这是皮部理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25.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活动,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等方面。

  ⑴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及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等方面。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内在脏腑与外周体表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内与五脏六腑络属,其经脉之气又散结聚于经筋,并散布于皮部,这样就使皮肤与筋肉组织同内脏之间,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作用而实现的。因为,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在循行分布过程中,又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少阴……系舌本”“手厥阴循喉咙,出耳后”,“足少阳皆会耳中”,“足少阴循喉咙,系舌本”,“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络于舌本,连目系”,以及“人耳有手足少阳太阳及手阳明等五络脉皆入耳中”等,均指出十二经脉与耳、目、舌等官窍的密切联系。又如手阳明“挟口”,足阳明“挟口环唇”,足厥阴“环唇内”,手阳明“挟鼻孔”,足阳明“起于鼻”,手太阳“抵鼻”,足少阳“绕毛际”,足厥阴“入毛中,过阴器”,冲、任、督三脉均“下出会阴”等,使得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便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官窍。

  3)脏腑之间的联系

  ①脏腑之间的联系,也与经络的沟通联系密切相关。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属络一脏和一腑,这是脏腑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如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

  ②某些经脉除属络特定内脏外,还联系多个脏腑。

  如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还贯肝,入肺,络心,注胸中接心包;

  足厥阴肝经,络胆,还挟胃、注肺中等。

  ③也有多条经脉同入一脏的情况,如手太阴经属肺,手阳明(胃)经络肺,足厥阴经(肝)注肺,足少阴(肾)经入肺,手少阴(心)经过肺等。

  ④此外,还有经别补正经之不足,如足阳明(胃)、足少阳(胆)及足太阳(膀胱)的经别都通过心。

  这样,就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多种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 经络系统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规律,除了依次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外,还有许多交叉和交会。

  如手足六条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手少阴经与足厥阴经皆连目系,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在目外眦和耳中交会,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经的支脉在面部相合等。十二经脉之中,无论表里经、同名经和异名经之间,都存在着经脉相互贯通,内部气血相互交流的关系,尤以表里经更为突出。

  *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间也是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

  如足厥阴肝经在头顶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百会穴,足少阳胆经与阳跷脉会于项后;手足太阳经与足阳明经及阴阳跷脉会合于目内眦;足三阴经与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而上行;冲脉与任脉并于胸中,后通于督脉,任、督二脉又通会于十二经等。

  * 奇经八脉除与十二经脉多处交叉相联外,其本身也自有联系。

  如阴维、冲脉会于任脉,冲脉与任脉并于胸中,又向后与督脉通等,都体现出奇经间的关连。再如阳维脉与督脉会于风府穴;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等,其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 此外,还有无数络脉,其在经脉联系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它们从经脉分出,网络沟通于经脉与脏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使经络系统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网络状的调节系统。

  ⑵运输渗灌作用(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各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得到气血的充分濡养,则能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正是由于经脉的运输渗灌作用,才能使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而脏腑腠理在气血的不断循环灌注濡养下,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则机体强健,自能抵御外邪的侵袭。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⑶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传导感应作用的表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⑷调节作用(调节机能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和及阴阳偏盛偏衰的症候,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经络的调节作用可表现出“适应原样效应”,即原来亢奋的,可通过它的调节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又可通过它的调节而使之兴奋。这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在针灸、推拿等疗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26. 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阐释疾病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⑴ 阐释病理变化

  经络的功能正常,则联系调节、感应传导等功能正常,能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起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但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又是传递病邪和反应病变的途径。

  ①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指出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

  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因肺合皮毛,表邪不解,久之则内传于肺,出现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肺经和大肠经相互络属,故而又可伴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燥结等大肠病变。

  ②体内病变反映于外(脏腑与体表组织)的途径

  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小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两目红赤,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足少阳胆经入耳中,故胆火上扰可致耳暴鸣或暴聋;

  手少阴心经之别络上达于舌,故心火上炎可见舌尖碎痛或口舌生疮;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故肾精亏虚可见足根部绵绵作痛。

  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即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之故。

  ③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脏腑病变的相互传变,亦可用经络理论来解释。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如足厥阴肝经属肝,挟胃,注肺中,故肝病可犯胃,犯肺;

  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所以肾水泛滥,可以“凌心”、“射肺”;

  足太阴脾经“注心中”,脾失健运则心血不充。

  再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故心火可移于小肠而致小便黄赤甚则尿血;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

  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故肝气郁结或上逆,可致胆汁排泄障碍,逆于上而口苦,甚至溢于肌肤而为黄疸。

  ⑵ 指导疾病的诊断

  经络循行起止有一定的部位,并属络相应脏腑,内脏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形体部位。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络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表现,可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何脏、何腑,并且可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先后次序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发展趋势。

  ①循经诊断

  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

  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为肺病表现;在胸前“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则应考虑真心痛等心脏疾病。

  有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反映在经络循行部位时并没有象上述那样有明显的征象,需要医生切、按、触摸,甚至要借助多种仪器才能检测出其异常反应。

  如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患者在经络循行通路上,或经气聚结的某些穴位处,有明显的压痛,或有条索状、结节状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色泽、形态、温度等等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病理反应,可辅助病证的诊断。

  如中府穴压痛或肺俞穴出现梭状或条索状结节,可以显示肺脏的疾病;阑尾穴明显压痛,多为肠痈;脾俞穴有异常变化,多为脾胃病变;横骨压痛,多反映月经不调或遗精。

  有的压痛还与疾病的证型有关。

  如阳明经头痛在阳白穴压痛,太阳经头痛在天柱穴压痛;高血压性头痛在期门穴压痛者多为肝火上炎,在京门穴压痛者多为肾阴亏损。

  此外,还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的阳性反应均与相应脏腑的病变呈对应关系。

  ②分经诊断

  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如头痛: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则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及项部,多为太阳经病变;痛在巅顶,主要与厥阴经有关。

  又如牙痛:上牙痛,病在足阳明胃经;下牙痛,病在手阳明大肠经。

  此外,《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

  经络学说在疾病诊断中还有多方面的应用,如络脉诊察,观察小儿指纹、耳壳视诊等,均以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说明通过经络诊察,还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

  ⑶ 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是针灸、推拿及药物疗法的理论基础。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穴位的选取,首先必须是按经络学说来进行辨证的,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定,这就是“循经取穴。”

  2.指导药物治疗

  * 古代医家在临床中,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所具有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创立并形成了“药物归经”理论。

  如同是泻火药,可以将其再细分,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肠火,柴胡泻肝胆火、三焦火,白芍泻脾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

  * 归经理论的产生又进一步促使“引经报使”理论的出现。

  金·张元素根据经络学说,在药物归经基础上倡导分经用药,并创立“引经报使”理论。引经,即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地治疗某经、某脏的病,如“太阳则羌活,少阳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萸,少阳则柴胡。”治头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作为他药的向导,引导他药归入上述各经而发挥作用。

  * 报使,则略同药引,因方剂不同而分别选用。

  如以酒为引者,取其活血引经;以姜为引者,取其走表祛寒;以大枣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以莲子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