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5

小编推荐: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网上报名操作指南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报考指南

2014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完整版汇总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计划--加强版

2014年执业医师常见问题解答

医学教育考试网创建医学交流群

 

  第五章经络

  1.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主干,路径的意思,经脉较粗大,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经脉以纵行为主。“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络脉:分支,网络的意思,络脉较细小,循行于较浅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2.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⑴经脉:①十二正经,ⅰ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ⅱ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ⅲ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

  ⅳ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

  ②奇经八脉,用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 正经和奇经的区别:①不属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②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③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③十二经别,ⅰ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ⅱ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的作用。

  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

  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和。

  ⑵络脉:①别络(十五),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但《内经》有“胃之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若加之则有16支别络。

  ②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③孙络,最细小的络脉。有“溢奇邪”、“通荣卫”的 作用。

  ⑶十二经筋: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人体的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⑷十二皮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

  所以把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十二皮部”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脏腑和阴阳而命名的。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隶属于脏,

  阳经隶属于腑。

  按照阴阳的三分法,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

  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胸中三脏,肺为太阴,心包为厥阴,心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上肢,故肺经称为手太阴经,心包经称为手厥阴经,心经称为手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内侧的前、中、后线;与此三脏相表里的大肠、三焦和小肠,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和手太阳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外侧的前、中、后线。

  腹中三脏,脾为太阴、肝为厥阴,肾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下肢,故分别称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和足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中、后线(在小腿下半部,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阴经在中线);与此三脏相表里的胃、胆和膀胱,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足阳明经、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依次分布于下肢外侧的前、中、后线(表4-2)。

  表4-2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

 

    手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

 

    肢

前 缘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 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 缘

 

    足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

 

    肢

前 缘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 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 缘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4.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如此,手经交于手,足经交于足,阳经交于头,阴经交于胸腹内脏。

  5.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循行走向,相互联系,有三种交接方式。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6对,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 其中相为表里的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

  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

  * 相为表里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足、手阴经,又称“异名经”,也有3对,交接部位皆在胸部内脏。)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6.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虽有迂回曲折,交错出入的状况,但基本上是纵行的。

  除足阳明胃经外,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面,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

  十二经脉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如下。

  (一)头面部的分布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

  * 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

  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手足阳明)、额部(足阳明)

  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

  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手太阳)、头顶和头后部(足太阳)。

  * 诸阴经并非尽如《难经》所言“皆至颈、胸中而还”,

  其中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

  (二)四肢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三)躯干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

  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七版),从腋下走出(五版)。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 十二经脉循行于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

  * 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一般不走向对侧。

  * 相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属络,在四肢则行于内外相对应的部位,并在手足末端相交接。

  7.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①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均循行分布于四肢内外相对应的位置上(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交叉变换前后位置),

  ②各自属络于相为表里的脏或腑,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等等。

  ③既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又促进了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④表里两经及其属络的脏腑之间在病理上也可互相影响,如肺经受邪影响大肠腑气不通而便秘,心火亢盛循经下移小肠而见尿痛尿赤等。

  ⑤治疗时,可根据表里经的经气互相沟通的原理,交叉使用相为表里的两经腧穴。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表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