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生我”“生我”在《难经》中比喻为“母”为“子”的关系
“克我”“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17.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联系起来,这样就把人体内外环境统一起来了。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
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1.相生关系的传变
* 母病及子,临床常见“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
* 子病及母,又称“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木旺乘土” “土虚木乘”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脏相侮亦有两种情况,即太过和不及。“木火刑金”。“土虚水侮”
总之,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
“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
“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
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由于五行生克规律不能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关系,因而五脏间病变的相互影响也难完全以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说明。《素问·玉机真藏论》已有“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论述。故对于疾病的五脏传变,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的束缚,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把握疾病的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
若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
若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等等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 我们可以根据“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为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反之,“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 五行学说还将色诊和脉诊结合起来,即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而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为逆,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为顺,预后较好。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
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临床脏腑用药,除色味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要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掌握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调整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防患于未然,同时又要依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切勿将其作为刻板公式而机械地套用。
3.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总之,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4.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