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2

小编推荐: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网上报名操作指南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报考指南

2014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完整版汇总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计划--加强版

2014年执业医师常见问题解答

医学教育考试网创建医学交流群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 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表1-1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  空间(方位)    时间  季节  温度  湿度  重量  性状  亮度           事物运动状态

 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夏  温热  干燥   轻    清   明亮      化气  上升  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浊   晦暗      成形  下降  静  抑制  衰退

  2.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3. 阴和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

  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既对立又相互关联)

  “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属于阳的功能,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属于阴的功能。

  医学领域,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而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

  4.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的相对性。

  一方面, 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 (无限可分)“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相互转化)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5.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 阴阳的对立制约 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自然界)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衡状态,正常生理状态)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太过)(病理)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制约不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自然界)

  *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根=互根互用)

  “上为阳,下为阴”, “热为阳,寒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互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昼不精,夜不瞑”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 (病理)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和血,兴奋与抑制,物质与功能,精与气,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 阴阳的消长平衡 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消阳长” 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

  “阳消阴长”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

  “皆消皆长” 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

  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阴阳皆消)

  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阴阳皆长)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因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理)

  “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 阴阳的相互转化 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极必反”,一般都表现在“物极”阶段。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自然)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 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功能与物质,精与气。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8. 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腹背四肢内外侧: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脏腑形体组织: 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