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致病: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发病关键: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知可防治: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预防: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既病防变: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2. 中医学的辨证观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内在联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精神意识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
23中医治疗学也包含有辨证观点。主要表现在:
* 标本缓急“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正治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
* 异法方宜“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 病治异同 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但是,不论“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遵照“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24.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整体观念 ②辨证论治
25. 整体观念: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26.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机体整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在生理方面:
*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这种整体作用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 “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整体观的体现)
在病理方面:
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在诊断方面:(整体与局部)
*“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在治疗方面: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 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27.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
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影响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的脉象也有: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人体与之相适应: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就应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而因时制宜。
*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制宜)
“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 人能动的适应自然
“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
“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28.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①病变的部位②原因③性质④邪正关系
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9. 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在辨证论治的原则知道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 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
* “同病异治”比如,感冒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
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