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小编推荐:

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网上报名操作指南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报考指南

2014年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完整版汇总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计划--加强版

2014年执业医师常见问题解答

医学教育考试网创建医学交流群

 

  第一章 绪论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2. 《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3. 《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

  *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 尤其对脉学有较祥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 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4.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 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6. 《诸病源候论》 隋代 巢元方 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7.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 陈无择 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

  8. 《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 钱乙 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字守真(刘河间) 寒凉派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 字子和(张戴人) 攻下派 “邪去则正安” “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 字东壁(李东垣)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 字彦修(朱丹溪) 养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10. 命门学说 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11. 明代 李中梓 “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 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

  12. 明代 吴又可 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对温病(温疫)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13.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14. 清代 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5. 清代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

  16. 中医学的唯物观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万物当然包括人在内。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把人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性。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天地是生命的起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对生命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

  17. 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① “夫精者,身之本也。” (这种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这里的精气是受于父母的精气,为“先天之精”。)

  ②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

  ③ 人生下来之后,先天之精又要靠后天之精的培养和补充,才能使生命活动生生不息。

  18.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

  ①“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②“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③“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 则气立孤危。”

  19.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形即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

  ① 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

  ② 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只有“积精全神”,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③ 人的精神意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心是主思维的器官。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20. 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即物质(精、血气)与精神(神)的关系。

  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

  “血气者,人之神。”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

  “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