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在校园里,张文热衷于和学校里各种各样的“牛人”打交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在张文看来,到一个学校首先要认识校长。
他在复旦大学时,就大胆地跑到杨玉良校长办公室请教问题。他在北大的论坛上堵到周其凤校长,就让校长给他推荐精品课,周校长还勉励他要好好利用北大的资源,广泛接触名师:“你这样的学习方式比那些只拿文凭,整天混日子的同学更能学到真东西,北大学生应该向你学习。”张文也曾给清华顾秉林校长写信,顾校长回信鼓励他:不管你能不能拿到文凭,都要练就一身真本领。
对张文影响最深的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张文听了钱理群在北大的一场演讲后,就慕名前去登门拜访。钱理群对张文的游学方式不无担心:“你游学,到各地听课,这很好,但是没有正规的学历,就业会出现问题。你可以不在乎文凭,但你一定要在这几年之内增长学识和能力。”他还建议张文参加一些志愿活动,“这样可以了解社会,立志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益国家的人。”
当张文彷徨时,钱理群把自己的书——《我的精神自传》送给他并鼓励他:游学贵在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而当张文亦步亦趋遵从钱理群的每一个教导去读书时,钱理群又提醒他:“张文,我觉得你有一个根本的问题,你总希望别人把什么事情都告诉你,然后照章办,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学术上可以找人指导,但人生道路要自己探索。”
“我还要去港大去哈佛去耶鲁!”
总结4年的收获,张文说:“复旦让我认识了自己,自我觉醒;北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清华使我懂得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而人大,则让我从个人奋斗转变为对国家社会的关怀,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4年下来,尽管张文花了十几万元,可父亲还是毫无保留地支持他的游学。
现在张文已经自给自足——在某大型地产集团兼职做董事长助理,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他找工作的经历也很传奇:张文在人大听该董事长的讲座,并与其建立了联系。慢慢地,董事长了解了他的游学故事,被他的毅力所打动。
如今,下班后的张文还是会去学校听课、读书。但这不是张文的终点。
刚刚参加了托福考试的张文准备明年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做义工,之后还要去美国。这个机会源于他的毛遂自荐:“听说基金会招募义工,我就给在美国的执行主席雷克先生写信表达我的意愿,并介绍我的游学和做公益的经历,不久,雷克先生就回信了。”
作为过渡,张文会先在香港做一年。张文的梦想是在香港做义工之余,去香港大学听课;等到了美国,他还想去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见识一下纯正的美国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