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代码30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从上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和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规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有博士生导师20名、硕士生导师184名,其中教授84人,博士学位70人。学院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0余名,在职工程硕士100余名。
学院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包括移动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通信网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我国著名通信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或创新基地。
学院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德国赫兹研究所、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十多所国外大学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合作和研究生交换培养。
学院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就业走向主要是国内外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设计院和科研院所,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约10%的硕士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国外高校交换学习一年。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本一级学科包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代码081001)、"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代码081002)2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是工信部重点学科和重庆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学科,是重庆市首批巴渝学者、两江学者设岗学科。
本学科在国内最早开展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WDM和全业务统一传输网络、光互联网体系结构等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三十余项,研究水平跻身国内通信领域研究前列。本学科在宽带通信网、移动通信、光通信与光网络、通信信号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TD-SCDMA移动通信标准"、"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通信-广播电视共网传输实用技术的研究"、"高抗毁光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出世界首枚0.13微米的TD-SCDMA手机基带芯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
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信号处理基础、高级通信原理、通信网理论基础、现代通信系统、应用信息论与编码技术、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信号检测与估计、现代信号处理、移动通信系统、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等。
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包含"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代码080401)、"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代码080402)2个二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本学科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本学科在我院的特色是通信工程中的测试技术研究及仪器仪表研发,以及各种智能仪器仪表原理与技术的研究开发等,研究方向涉及智能通信仪表技术、通信网测试理论、图像处理与检测技术、智能技术及其在仪器科学中的应用、互联网安全监测技术等。
近年来,本学科紧跟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第二、三代移动通信网、NGN网络、IP网络、光网络、互联网安全等领域的测试理论研究及测试仪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承担国家"863"、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工信部、四川省、重庆市等各类项目50余项,已有二十余项成果通过鉴定或验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发表近200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了10余项发明专利,并著有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信号处理基础、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光电检测理论、现代通信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虚拟仪器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智能传感技术、网络性能与系统测试等。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本领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科领域。本领域涉及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包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等6个二级学科),均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本领域目前主要从事通信网络设计、施工及监理方面的工程技术,移动通信网网络规划与优化技术,数据通信网与电信增值业务技术,网络管理与网络测试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本领域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工程等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工程奖励多项。
本领域的学位课与"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位课相同,在"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专业课基础上另增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规划与优化、光纤传输系统工程技术与应用等工程应用型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代码3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89年,是国际粗糙集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业委员会创建单位,重庆计算机学会、重庆计算机用户协会和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设立有博士后工作站,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已培养研究生上千人,每年招收博士/硕士生近200人。
学院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23人,副教授35人,博士53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等知名专家,以及兼职教授、特聘教授、访问学者等。学院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建有信息产业部、重庆高校市级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市级工程实验室、重庆市移动互联网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处理重庆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有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研发平台、智能信息处理研发平台、空间信息与数据库研发平台、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研发平台、信息安全研发平台、软件工程研发平台等创新研究平台,平台下还重点设置了大数据研究院、网络与计算研究中心、空间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图形图像与多媒体实验室、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部攀登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发改委专项等6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工信部物联网专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重庆市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5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6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获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信息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信息所现有科研人员7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研究员/副研究员近20人,建有自动推理与认知、数据挖掘与认知、智能多媒体技术、北斗导航、云计算等多个科研平台,与国科图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共建了科技文献电子阅览室,建设了重庆市自动推理与认知重点实验室、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在线监测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汽车电子、云计算、导航技术与对地观测、智能图像识别等。联合培养研究生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在重庆邮电大学进行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进行论文研究和科研实践,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学院通过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以国际合作项目、国外交换生、国际会议、学会活动、联合科研机构、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工作,提升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适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研究人才。
学院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生大多工作在国内外通信运营商、知名网络公司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