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
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记忆是在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2)保持与遗忘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在保持的过程中,识记的材料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①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A.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B.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多,不及时复习,就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C.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D.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E.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F.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④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A.消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B.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C.压抑(动机)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D.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图尔文。
(3)回忆与再认
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就是再认。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复习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分散复习就是把材料分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复习难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这种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结合。
热点聚焦 | 教资关注 |
面试指导 | 复习备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