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复习4-2

  三、气血同病辩证

  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

  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

  (四)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五)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津液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征候。

  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

  【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由于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二)水液停聚证

  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

  1.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

  (1)阳水 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于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所以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

  (2)阴水 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见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

  2.痰饮

  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

  (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

  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脘闷,纳呆呕恶等。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或发为癫狂,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停聚于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

  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

  (2)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热点聚焦医师关注

2015年医师技能考试大纲汇总

国内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将有重大变革!

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网上缴费审核不通过退费通知

实践技能课程热报中

2015医师特训班直降1000/协议班直降600

2015临床执业医师模块班350元
2015年医师资格考试时间已公布
实践技能复习备考

叶扶光2015《国家临床医师实践技能应试宝典》操作演示

2015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攻略

2015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复习宝典
2015中医/中西医医师考试复习指南

  2015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协议通关班>>>点击购买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