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综合知识

更多

理论综合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中外幼儿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中外幼儿教育思想

  一、西方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幼儿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洛克认为英国当时的一般学校成分复杂,学生教养恶劣,不利于绅士的培养。他主张严格、慎重地挑选德行、能力好,并且娴于礼仪、精通人情世故的导师,从幼年起就对未来的绅士进行家庭教育。

  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家,特别是对l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二)卢梭的幼儿教育思想

  1.强调幼儿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针对传统的封建旧教育残害人性和违反自然的弊病,卢梭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归于自然”。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如果我们改变了这个自然法则,结果就是毁了孩子。因此,教育要尊重、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2.强调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

  卢梭强烈批评封建旧教育不顾儿童天性的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强调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提出儿童期是“理性睡眠时期”。因此,儿童期要以感觉教育为主,在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之前要先发展他们的感觉能力和充实他们的感觉经验。

  3.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针对封建旧教育让儿童通过“念书本”学习,卢梭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儿童感官的发展,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并作为理性活动的基础。

  4.提出“自然后果法”

  以自然教育理论为依据,卢梭反对体罚,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例如,当一个性情暴烈的儿童打坏了他所使用的家具时,不要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而要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通过自然后果法,儿童将会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

  5.提出教育的阶段论

  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一2岁),以身体养护为主;第二阶段(2~12岁),注重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第四阶段(15岁一成年),注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三)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福禄贝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由内在动机支配的。通过这些行为,幼儿才可以成长发展。保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幼儿除去阻碍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

  2.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认为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起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他还认为游戏中玩具是必需的,幼儿通过玩具“可直觉到不可观的世界”。他制作的玩具取名为“恩物”,意为“神恩赐之物”,现在仍有很多幼儿园在使用。

  3.协调原理

  福禄贝尔说,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家族中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也是民族的一员,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能够得到真正的协调是最美好的事。

  4.亲子教育

  福禄贝尔认为,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由此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四)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蒙台梭利强调人、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

  2.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蒙台梭利认为,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更表现出一种节律,即生命力在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例如,对秩序的敏感期在2—4岁,对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在2.5—6岁。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

  3.注重感官教育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26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教材(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教具,并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同时使教具与儿童的敏感期相配合,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照儿童的水平和兴趣,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4.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总是通过间接手段而达到。真正的纪律是通过作业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这一项作业有强烈的兴趣,从他脸上的表情和注意力集中于一项工作的持续时间上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已经踏上了纪律之路”。她所认为的间接手段就是“工作”,即儿童自发的活动。

  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蒙台梭利希望教师不要“主动”地想去“教”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尽情地游玩,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地观察,还应该包括积极地引导。但这种引导并不是传统的直接交给儿童方法和观念,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工作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工作,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

  (五)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在杜威看来,教育绝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该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历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由此出发,杜威指责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灌输,杜威主张“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集体的活动教学为教学组织形式,反对教师所具有的专断性的作用,提出以儿童主导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