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社会热点

更多

一个东北家庭的“通胀”生活

  股市,对王刚原本是有切肤之痛的。

  2007年,中国也曾遭遇同样的通胀压力。那一年春节后,从猪肉开始,从方便面到成品油,价格一路上涨。CPI一步一个台阶:1月还只有2.2%,4月就上到了3%,11月则创了11年来的新纪录,达到6.9%。

  眼看着钱越来越不值钱,王刚的妻子决定进入股市。

  彼时的股市,牛气冲天。股指、成交量、开户数屡创新高,引发“全民炒股”热潮。王刚的妻子投了10万元,半年就赚了5万多。

  但是,好景不长。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跌至1800多点,王刚的妻子和众多小股民一样,没能逃出股市暴跌阴影,连贱卖带割肉,只剩下了5万元。

  在2007年的通胀压力下,他们的投资保值计划算是失败了。

  此后,他们开始酝酿投资更有潜力且风险较低的房地产市场。2008年,正好赶上市中心拆迁,建CBD。王刚花了10万元,盘下了一个100平方米的一层门市房。刚租出去的时候很便宜,才200元/月,不到两年,租金就涨到了700元/月。

  2009年,王刚又在自家小区附近,买下了一套商品房,前不久才交工。这套房,他们暂时不准备出租,也不准备卖,而是静待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再卖个“好价钱”。

  现在投资房产受阻,存银行不划算,王刚夫妇决定冒些险,重新从房市再转战股市。

  但很多手有余钱的人仍在坚守房地产市场。不同的是,他们开始绕开一线城市政策限制,转投二、三线城市。

  房产投资转战二三线城市

  武汉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总监李英就是其中之一。从事保险行业14年,李英目前年薪近50万,但她自称,如果要她拿现金,现在10万元都拿不出来。

  她所有的钱,都变成了固定资产。她有四套房,两辆车,还有数量可观的古玩和字画。因为五行缺金,她还购买了价格不菲的黄金和手饰。出于职业考虑,她甚至还为她的所有投资都买了保险。

  分散而有效的投资,为李英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她2001年买入的第一套房,每平方不过2900元,现在涨到了13000元;她投资的黄金,十一期间因为金价飙升,价格翻了将近一倍。靠这些收益,已经足够保障她全家人的生活。

  最近,李英又开始行动了,她买了一批银饰,同时看好了一个商铺,准备出手。“通胀算什么,”她说,“即便发生地震,我也不怕。”

  在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于洋也是如此。

  半个月前,在房产调控的高潮里,于洋在离广州几十公里外的广州市属县级市从化,看中了一套联排别墅,总价170多万。于洋手上其实没有这么多钱,首付80多万,他找亲戚朋友借了一半。

  虽然房地产调控搞得风声鹤唳,但很多信息和既往经验,仍支持于洋继续投资房市。

  在上月举行的一个论坛上,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基金策略分析师刘建位依据33年来的CPI涨幅,推算出“负利率”对人们财富的稀释:10年前,你的100万元肯定可买一套相当不错的房子,但若放着不动,就贬值了17%。如果你在20年前有100万元,你绝对可以买一个很好的别墅,但如果不买别墅,放到现在,就只剩下65万元了。

  面对财富缩水危机,于洋在网上看到“跑赢通货膨胀”、“跑赢央行的印钞机”、“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等口号,深以为然。

  要跑赢通胀,又不能风险太大,于洋坚持不炒股,不买基金,不买债券,也不存银行。“现在用买房子来存钱。”在于洋看来,连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都说“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他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傻事呢。

  投资房子,也是于洋的成功经验。

  2004年,还在广州工作的于洋手头仅有一万元,刚认识的女友一样也只有一万的积蓄。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家,便打算用这两万元去买房子。

  中国的房价彼时已经驶上快车道。他们看中的,位于广州市永泰路附近的一楼盘,均价虽然只有3000多,但首付最少也得8万-9万。仅凭他们手上的两万元,显然不够。

  但当时开发商为了推盘,实行一个政策,首付可以分三次,在一年内付清。他们先付了2万,此后省吃俭用,还真买下了一个190平米的房子。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房价此后轮番上涨。上个月,这里已经涨到了13000元一平米,翻了四倍还多。他们的身家由此倍增。

  尝到甜头后,他们开始说服父母也买房子。年初,国家公布要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远在湖南的父母用大半生的积蓄,在海南买了套三十多万的房子,大半年之后,价格翻了一倍。

  这种财富神话,在于洋身边的朋友中也随处可见。他一个收入和他差不多的朋友,前段时间,在北京买了套150万的公寓,两个月后出手,涨到了190万。两个月抵他干三年。

  而他2004年在广州买房时的邻居,当时一口气买了八套,一直放着,直到最近,才陆续出手。据说,现在手上还有两套。而已经出手的六套,净赚了近千万。

  于认为,自己并不是那种专职炒房的,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在中国财富魔方转动的过程中,没有“被抛弃”。

  现在,虽不知是否可以续写这几年的财富神话,但于洋相信,在物价上涨的今天,他最起码可以跑赢CPI。

  ■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多次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2003年,从1978年到2010年,33年间,中国的CPI大约上涨了6倍。

  其中1987年到1989年的通张由当时的价格“创关”触发,引起严重的抢购潮;1993-1995年的通张和随后紧缩,造成大规模银行坏账,以及随后的国企整体困难,引起90年代后期严重的失业下岗和社会问题。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王刚、李英、于洋为化名)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