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辅导资料

更多

2014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考点解析6

  5.浓缩白(粒)细胞:制备方法有手工法和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主要原因是:①目前普遍采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单采法)难以获得足够量的粒细胞;②粒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③粒细胞输注副作用大;④粒细胞显著减少的患者已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如注射G-CSF

  浓缩白(粒)细胞输注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

  ·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且感染相当严重

  ·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

  ·剂量及用法

  每天输注的剂量要大于1.0×1010个粒细胞,而且要每天输注一次,连续4~6天,直到感染被控制或证明无效为止,用输血器输注

  6.浓缩血小板—采集

  ·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法:从单个供者采集一次就够一个治疗剂量,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极少

  ·手工法:从全血经离心分离制备,需要多个供者才够一个治疗剂量,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较多

  ·我国规定:一个治疗剂量应至少含血小板2.5×1011个

  (1)浓缩血小板—适应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20×109/L伴有严重出血

  ·血小板数不低,但因功能异常致严重出血

  ·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伴严重出血

  ·预防性输注:仅用于血小板数较低并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不可滥用

  (2)浓缩血小板的剂量及用法:

  ·输注剂量视病情而定

  ·每m2体表面积输入1.0×1011个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的外周血小板数增高(5~10)×109/L

  ·儿童每10㎏体重要输手工法制备的血小板2个单位(200ml全血制成的血小板为1个单位)

  7.新鲜冰冻血浆(FFP):全血采集后于6~8小时内分离出血浆,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几乎含有血液全部凝血因子,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一种血浆

  (1)适应症:

  ·单个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大量输血伴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

  ·抗凝血酶Ⅲ缺乏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时作为置换液

  (2)剂量及用法:

  首次剂量为每㎏体重10~15ml,维持剂量为每㎏体重5~10ml。37℃水溶中融化,不断轻摇血袋,直到血浆完全融化为止。融化后在24小时之内用输血器输注

  8.普通冰冻血浆 它与FFP的主要区别是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含量较低,适用于因子Ⅴ和Ⅷ以外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

  9.冷沉淀 FFP于4℃融化后分离出沉淀物

  适应症:①儿童及成人(轻型)血友病A型;②血管性血友病;③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剂量及用法:每10㎏体重输入1~1.5单位(400ml全血的血浆制备成1个单位)。用前需融化,尽早快速输注

  10.健康人血白蛋白(白蛋白) 从混合人血浆中提取而得,经60℃10小时加热灭活各种病毒,无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

  (1)适应症: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扩容、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防治新生儿溶血的核黄疸

  正常人血清白蛋白含量35~50g/L,占血清胶体渗透压3.5~3.7kpa的60~80%,白蛋白1g可保留循环水份18ml,25g白蛋白的渗透压相当于500ml血浆;白蛋白能和胆红素可逆结合,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核黄疸

  (2)剂量及用法:根据病情和检验结果,成人每次4~10g,小儿0.5~1g /㎏ ,缓慢静脉滴注

  【真题】9.健康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主要用于

  A.补充营养〖KG3〗

  B.增强机体抵抗力

  C.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扩容治疗

  D.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E.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替代疗法

  答案:C

  2003年考题

  男,58岁,患肝炎已10余年,因无力、纳差、腹胀20天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肝功能试验显著异常,其中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蛋白/球蛋白比率倒置。为治疗低蛋白血症,首选的血液制品是( )

  A.全血

  B.新鲜冰冻血浆

  C.普通冰冻血浆

  D.冷沉淀

  E.白蛋白

  答案:E

  11.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 应用某些技术由上千人份的混合血浆制备。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实际上是把免疫球蛋白制剂中所含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变为暂时免疫保护状态

  ·适应症: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小剂量→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替代疗法

  ·大剂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单独用抗生素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血液病患者并发的全身性病毒和(或)细菌感染的治疗

  ·剂量及用法:小剂量每3~4周输注0.1~0.3g/㎏;大剂量每天输注0.4g/㎏,连续5天为一疗程

  三、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不能归因于受血者原发疾病

  ·即发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

  ·迟发反应:输血后几天至十几天

  ·免疫性反应:由免疫机制而发生的反应

  ·非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发热反应. 引起输血发热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 致热原.

  (一)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定义: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排除其他可导致体温升高的原因

  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出汗、皮肤潮红等,一般血压不降低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病机制

  免疫性:输血的患者血浆内含抗白细胞抗体,和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发生反应刺激产生和释放内源性热源物质,或通过补体和巨噬细胞发生反应释放内源性热源物质。主要的内源性热源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非免疫性:主要是热源反应。采、输血器材污染了热源质

  【真题】2.临床上最常见的输血反应是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变态反应

  C.过敏反应

  D.溶血反应

  E.细菌污染反应

  答案:A

  2003年考题

  去除血液中白细胞可有效预防的输血不良反应是( )

  A.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B.过敏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急性(即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E.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答案:A

  1.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是

  A.溶血反应

  B.发热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出血倾向

  E.酸中毒

  答案;B

  2.引起输血发热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

  A.细菌污染

  B.致热原

  C.血型不合

  D.红细胞破坏

  E.过敏物质

  答案:B

  治疗:使用退热镇痛药可缓解症状

  预防:去除血液中白细胞,残留白细胞少于5×108可预防大多数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输注洗涤红细胞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

  1.供、受者之间免疫性不配合,输入的红细胞具有患者体内已有抗体相应的抗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输入的红细胞破坏。可分为即发反应和迟发反应。前者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后者多表现为血管外溶血

  2.临床表现:

  ①即发性: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即出现手术区渗血、低血压、发热、发冷、恶心、呕吐、贫血、呼吸困难、心动过速, Hb尿,尿胆原阳性(特异性表现),严重者最后发生急性肾衰竭,DIC,抢救不及可致死亡

  ②延迟性:输血后Hb不升反降,多无症状或轻微,一般无Hb尿,严重者可出现发冷、发热、黄疸、胸背痛,呼吸困难和Hb尿等,肾衰,DIC少见

  3.治疗

  ·立即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如输血后Hb不升甚至下降而原因不明时,应慎重考虑是否是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一旦确诊,再输血应严格交叉配血

  ·溶血性反应抢救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抗休克治疗,改善肾血流,减轻肾缺血和利尿以防治肾衰竭,防治DIC,必要时可考虑换血治疗

  4.预防

  ·必须严格、准确地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ABO正、反定型,Rh定型,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筛检,这对于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尤其重要,以确保配合性输血。血液发放、输注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杜绝一切人为差错。

  【真题】

  15.血型不合输血后,病人出现严重溶血反应,实验室检查的重要依据是

  A.含铁血黄素尿

  B.血尿

  C.血红蛋白尿

  D.网织红细胞增高

  E.尿胆原(+)

  答案:C

  【真题】8.男,32岁,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输血,当输入红细胞悬液约200 ml时,突然畏寒,发热,呕吐一次,尿呈酱油样,血压75/45 mmHg(10.0/6.0kPa)。该患者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种输血不良反应(并发症)

  A.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B.溶血性输血反应

  C.过敏反应

  D.细菌污染反应

  E.循环超负荷

  答案:B

  试题点评:据输血后畏寒、发热,血压下降初步考虑为溶血反应,尿液呈酱油样,考虑血红蛋白尿,可进一步诊断。

  【真题】19.输血引起的急性溶血的特异性表现

  A.尿呈深黄色,尿胆原阳性

  B.尿呈酱油色,尿胆原阳性

  C.尿呈深黄色,尿胆原阴性

  D.尿呈酱油色,尿胆原阴性

  E.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并出现幼稚红细胞

  答案:B

  【真题】1.麻醉中手术病人发生溶血的最早征象是

  A.呼吸困难

  B.寒战、高热、头痛

  C.心前区压迫感和腰背酸痛

  D.血红蛋白尿

  E.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答案:E

  2.麻醉中的手术病人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即出现手术区渗血和低血压,应考虑

  A.出血倾向

  B.变态反应

  C.过敏反应

  D.细菌污染反应

  E.溶血反应

  答案;E

  (三)过敏反应:与输入血液质量有关的早期输血反应之一。

  1.轻度反应发生率1%~3%,严重过敏反应少见,为1/2万~4.7万单位血

  2.临床表现

  轻度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严重时可出现出汗、皮肤潮红、胸骨后痛、血压下降、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休克,有的可出现发冷、发热

  3.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血浆蛋白和受血者体内的相应IgA抗体反应而致。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的血浆蛋白为IgA。当IgA缺乏者(或IgA亚型缺乏)输入含IgA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会导致致敏产生相应抗体,再次输入含IgA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其他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蛋白质包括免疫球蛋白多聚体,外源性特应性 变应原(如花粉、牛奶、鸡蛋等)。当输入含这些过敏原的血液时少数受血者会发生过敏反应

  4.过敏反应—治疗和预防

  ·应停止输注。需要时使用抗组胺药、肾上腺素,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使用氢化可的松,必要时插管、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通畅。

  ·对IgA或其亚型缺乏者需输血时,应输注从IgA缺乏者采集的血液,亦可输注经专门处理去除IgA的血液制品,如洗涤红细胞,去除IgA的血浆蛋白制品。对既往有输血过敏史患者,可在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物以预防和减轻过敏反应

  (四)细菌污染反应

  1.污染细菌的血液输入引起的输血反应。污染血液的细菌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采血穿刺时皮肤消毒后仍残留细菌的皮肤碎片随血流进入血袋;二是献血时献血者处于菌血状态

  2.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腹泻、低血压、休克、DIC,可导致患者死亡

  3.治疗:抗生素,激素、抗休克及对症治疗

  4.预防

  ·排除可能处于菌血状态的人献血

  ·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应加强血库管理,发血和输注前注意检查血制品有无显示细菌污染的变化

  5.女,48岁,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输血150ml后,出现寒战,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继续输血,半小时后,体温39.7℃,血压70/60mmHg,脉搏160次/分,发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可能原因

  A.输血后出血倾向

  B.发热反应

  C.溶血反应

  D.细菌污染反应

  E.输血传染疟疾

  答案;D

  (五)循环超负荷

  1.快速大量输血,血容量迅增导致心肺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胸闷、头痛、咳嗽、泡沫血痰等,cvp明显升高,肺湿啰音,下肢水肿。严重者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而致患者死亡。

  3.防治:严格控制输血量和速度,一般不输全血以防血容量进一步增大。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让患者取半坐位,给氧,利尿,强心,必要时放血

  【真题】20.男性,70岁,体重50 kg,因胃癌进行手术治疗。为补充术中失血,给予输注全血。当全血输注至1000ml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部湿性啰音,脉搏130次/分,血压160/90 mmHg。患者很可能发生了 

  A.溶血性输血反应

  B.输血相关过敏反应

  C.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

  D.输血相关败血症

  E.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答案:C

  试题点评:患者高龄,术后大量输血后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因此选C。

  【真题】3.男性,70岁。胃癌根治术后当天输血2000ml,病人出现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咳大量血性泡沫痰。应立即

  A.半卧位、吸氧、利尿

  B.抗感染治疗

  C.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

  D.输入血浆或5%白蛋白

  E.输入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

  答案:A

  试题点评:老年人在大量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大量血性泡沫痰,考虑左心衰竭,治疗应半卧位、吸氧、利尿降低心脏负荷。

  小编推荐:

  2014年卫生职称考试时间确定

  2014年卫生职称冲刺备考专题

  2014年卫生职称报考指南

  2014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汇总

  医学教育考试网创建医学交流群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