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寺佛学院——深圳】
弘法寺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直属于中国佛教协会,由弘法寺和北京大学共建的全国性高等佛学院。中国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亲任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任常务副院长。
学院以培养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虔诚,佛学基础扎实,人文修养全面,熟悉各种佛教仪轨,能够对外弘法交流,推广和传播佛教文化的研究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
学院自2010年10月份正式筹备以来,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佛协、北京大学、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民宗委、深圳市委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等部门及各级领导护法居士的关心、支持下,学院筹备工作顺利,到目前为止,学院已经完成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招聘、教师岗前培训、学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学场地的改建、图书馆建设、学僧宿舍改造等工作,按照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批复,现进入试办学阶段。
学院共开设禅学、净土、佛教艺术、传播学四个专业,现有教师15名(法师11名,在家4名),其中本科学历7人,研究生学历7人,博士1人。
【五明佛学院——四川】
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境内向东南方向约18公里处,海拔3700米
本院是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后,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继承和发展藏学大、小十明以及佛教传统文化而创建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美彭措上师不顾年迈体弱,于1980年到色达县喇荣沟这个荒无人烟,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地方,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创建了只有32名学员的小型学经点。至1982年,中央下发了(82)19号文件,根据文件提倡各教团体创办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精神,晋美彭措上师在色达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极大的毅力把学校推向了更加完善、更加充实的新阶段,一所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学习和实践佛教文化艺术的大学已初具规模。1985年5月19日色达县政府批准了喇荣学经点的成立。1987年班禅副委员长题写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的校名,同时致函色达县人民政府说∶"新龙喇嘛晋美彭措准备在色达喇荣寺筹建一所佛教五明学学校,这是一件好事,在此,我同意并批准建之。希望你们给予应有的协助,使之切实办好。"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给学院题词∶"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是全知班禅仁波切悦意批准建的,至今已有五年历史,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特祝吉祥如意。将来继续培养爱国爱教,能为人民服务之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欣然挥毫为学院题写了汉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门牌。1997年由甘孜州宗教局报请四川省宗教局同意,正式批准设立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在色达县委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热情关怀下,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现今的伍千余名来自藏汉蒙等民族的佛教四众学生和一百余名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以及四位精通汉藏语言的教师,并配备了比较齐全的教学设施。 学院主要依据藏区寺院的传统教学模式并采纳当今各大学、中专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方法。自创办以来,先后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相当佛学造诣的专门人才,光扫盲即已达两千五百余人,为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福建佛学院——莆田】
福建佛学院由已故当代高僧圆拙老法师偕普雨、妙湛法师发起,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创办于1983年春季,属于省级佛教院校。分男众,女众二部。男众部院址设在全国三大模范丛林之——莆田广化寺内,环境优美,宁静宜人。女众部院址设在福州市北郊崇福寺。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
——法身慧命之摇篮
今日的僧教育,就是明日佛教的生命线。延续佛教的命脉,振兴中国佛教,根本之道在于培养弘扬和住持佛法的人才。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传常法师、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实时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恢复寺院的同时,也致力于办学。在福建省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1982年,首先在崇福寺举办了女众佛学培训班,此为建立女众学府之雏形。198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福建省佛教协会正式创办了福建佛学院。佛学院分男、女二部,男众设在莆田广化寺,女设在福州崇福寺。女部的创办,成为拨乱反正以来全国最早办起的一所佛教女众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僧才,为当时青黄不接的佛教界注入了生机。整肃的道风、良好的环境、如法如律的修持,使得佛学院蜚声中外。
福建佛学院(男众部)
学习概况
十五年来,本院先后开办过预科班、师资进修班(专科班)和基础班等多种不同层次的班级,共毕业、结业学员600多人。毕业学员考入中国佛学院继续深造的共有30多人,去外省各佛学院讲学有20多人,选派前往斯里兰卡、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留学、讲经、住持寺院的学员共有30人。
福建佛学院,在国内外佛教界中有广泛的影响和声誉。本院始终以“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办学方式,培养德才兼备,修学并重,具有正见、正信的出家青年僧众为目标;十五年来,为佛教界各工作岗位输送了一批合格的佛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