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4

  7. 血的功能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个方面的功能。

  ⑴濡养作用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血主濡之”是对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的概括。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必须依赖于血所提供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下才得以正常发挥的。

  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 面色的红润、

  ② 肌肉的丰满和壮实、

  ③ 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

  ④ 感觉和运动灵活自如等。

  ⑵化神作用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人体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 血的运行

  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单选)和温煦作用。

  血运行于脉道之中,而不致逸出脉外,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和脉管具有“壅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

  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① 推动作用

  ② 固摄作用

  ③ 温煦作用

  ④ 脉道通利

  因此,血液的循环的正常运行,依赖于

  ①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② 肺(宣发和朝会百脉)

  ③ 肝(疏泄和藏血)

  ④ 脾(统血)等脏器的生理功能是否协调平衡。

  9.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⑴ 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① 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而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

  ② 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③ 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为粪便。

  ④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的津液生成过程。

  津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单选)、小肠、大肠(中下焦)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

  由于胃肠中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必须通过脾气的运化才能成为津液并布散全身,所以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⑵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转输)、肺(宣发肃降)、肾(蒸腾气化)、和三焦(通道)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统属于“脾气散精”的功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一方面,脾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再得以将津液布散全身。

  另一方面,脾也可以将津液“以灌四傍”,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 肺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作用(又称为“通调水道”)

  输布:肺通过宣发,将津液向全身体表,以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故说肺“输精于皮毛”

  排泄:肺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最好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

  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

  可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 肾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肾者水脏,主津液”

  输布:胃的“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和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需要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

  排泄:全身的津液,最好亦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上是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故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津液的输布,依靠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

  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蒸腾气化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三焦者,决渎之官”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

  10.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与液的共同: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有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

  津与液的区别: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

  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津与液的关系:津液可以相互转化。

  11. 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滋润和濡养两个方面。如,

  ①布散于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毛肌肤的作用,(津)

  ②注入各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液)

  ③输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能滋润和保护鼻、目、口、耳等官窍,(津)

  ④渗注骨的津液,具有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液)

  ⑤渗入血脉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也是组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

  ⑥流入关节的津液,具有滋润骨节屈伸等等。(七版)(液)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12.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13. 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的说,即是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 气能生血(气化作用)

  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 — 气化功能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 气能行血(推动作用)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 气能摄血(固摄作用)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血能载气),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能养气)。

  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在此。

  14. 气与津液的关系

  1. 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所以,脾胃之气健旺,则生化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2. 气能行(化)津

  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称为“气不化水”。

  临床上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3.气能摄津

  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①推动和②气化作用。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③固摄作用。

  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4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 是“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的生理基础。

  当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也往往会引起气机的郁滞不畅,谓之“津停则气滞”。

  临床中在使用汗法、下法和吐法时,必须做到有所节制,中病即止,勿过多使用而导致变证。

  15. 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在病理上,是“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生理基础。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班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