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笔试考试

更多

[中医基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阴阳学说

  (四)阴阳消长

  1.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是量变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原因: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3.形式

  (1)阴阳互为消长: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举例)。

  (2)阴阳皆消皆长: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举例)。

  (五)阴阳转化

  1.含义: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是质变的过程。

  2.内在根据与必要条件: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发生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3.形式

  (1) 渐变:举例。

  (2) 突变:举例。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1)含义: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2)意义:阐明了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1)含义: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常阈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维系机制: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七)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难点)

  见教材41页第五自然段。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重点)

  1.确定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依据;

  2.举例。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和气,可分阴阳;

  2.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过程的由精所化之气,可分阴阳;

  3.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还要依赖于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其协调平衡来推动和维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重点)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1.分析正、邪各自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邪气和正气各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举例)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①概念

  ②类型

  (2)阴阳偏衰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理变化。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互为消长。

  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互损主要用来说明寒热性疾病过程中阴气与阳气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阐释“阴虚则热”的虚热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的病变规律。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因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阴阳不对等的皆消。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举例)。

  2.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举例)。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举例)。

  2.确定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2)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①阴偏盛的实寒证——寒者热之;

  ②阳偏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③实热兼阴亏证或实寒兼阳虚证,应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①阴偏衰的虚热证——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阳偏衰的虚寒证——扶阳以制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4)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①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②对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3.分析和归纳中药的性能(重点)

  (1)四气分阴阳;

  (2)五味分阴阳;

  (3)升降浮沉分阴阳;

  (4)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的意义。

-----------------------------------------------------------------------------------------------------------------------------------------------------------------------2014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培训课程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