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提醒避免选出“高分低能”
随着公选形式的推广,各地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公选形式。比如贵阳公选县级领导干部,135名群众就坐上了评委席;南京市16名局长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竞职演讲PK……
但在庒跃成看来,各种选拔形式,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高分低能,这也是目前公开选拔的最大问题。考试专业户的文化程度高,但实际工作中素质能力欠缺。“公选最需要避免的就是高分低能,”庒跃成坦言,浙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行公选,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这一工作的地区之一,考核方法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干什么,考什么是今年考核的最大特色。”庒跃成介绍,今年公选考试,浙江增加了视听录像,公布最近中央推进绿色发展的信息,要求考生归纳主要观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与时事紧密结合,成为今年的最大特色。而在吉林今年的试卷中,抗洪救灾成了考试的内容。
但在吴江看来:“百姓看得眼花缭乱,但公选质量仍有待提高。各种选拔方法仍是以外部介入为主,无法科学测量其政绩。因此,选拔风险系数高。选拔后,还要面临继续培训。他建议出台配套选拔机制,降低选拔成本,最重要的是整合现有资源。”
在由红军看来,目前公选职位最高仍仅限于厅局级,建议中央适当放开更高级别职位,以起到“带头作用”。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高级别官员一旦施行公选,便具有巨大风险,而目前政治任命,则显得更为稳妥。在他看来,目前党代会、人大会所具有的选举权,也体现了对高级别干部的选举。
汪玉凯指出,虽然并不具备省级官员的公选,但可以增加省长、副省长等省级领导在选拔中公开演说这一程序,扩大外界对其了解范围,较之目前单纯的组织任命,同样是民主形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