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马基

更多

2011徐之明考研辅导班配套马基讲义(节选)

【说明】本讲义为2011年徐之明老师在考研辅导班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讲义配套的课件在徐之明图书专网课件专区,对应的是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全集赠送的超值课件部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突出表现。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激发了人们探求新的理想社会的需求,也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的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观点。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l1858)。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在经历了早期的捣毁机器、烧毁工厂以及采取罢工等形式要求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经济斗争之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逐步上升到政治水平19世纪3040年代所发生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总之,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构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更是杰出的实践家和实干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其革命生涯始终与工人运动和人民的革命实践紧密地结合一起。他们的革命实践,一方面促进了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思想对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1848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具体途径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表现在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点,根据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征、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同时又都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产物,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一板块——唯物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该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由在于:其一,它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其二,它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需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从理论逻辑上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可知论、不可知论之间,没有包含、连带的关系。就实际情形而论,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者。

   3、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根据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物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是精神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观的地位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同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上二者合称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形态。三者的区别,也体现在对物质范畴的定义上。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地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是一种天才但非科学的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物质的构成单位——原子,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更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本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物质的共同本性,从哲学上进行了最高的概括。

2、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

1)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了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和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所谓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所谓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比如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3)意识的形成过程。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劳动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其二,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进化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观念的东西(意识)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七、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

    1、运动的含义、形式和地位

运动是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形式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具体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即不显著的运动。其具体形式有:其一,空间位置未变;其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即量变。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矛盾性表现在,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运动的绝对性是指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因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属性。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的绝对性是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3)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八、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都否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因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最终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九、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其一,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元论);其二,这个唯一的本原就是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社会和意识,以及运动、时间、空间,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和存在形式。总之,“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列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无论的根本要求和最重要的结论。

 

第二板块——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

2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指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历史性是指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此外,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意识直接物化为客观实在。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包括人文活动)等。

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的地位与作用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是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运动形式。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实现分化和统一

自然界(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3、实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科学的实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因为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三种实践形式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分别构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并最后形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社会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发展动力是实践,所以,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