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辅导资料

更多

2014年外科主治医师: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

  2014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

  (二)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出血量与速度。

  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但不一定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只表现为黑粪,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然而,幽门以上的病变如食管或胃的病变出血量较小或出血速度较慢,往往并无呕血,仅见黑粪。幽门以下的病变如十二指肠病变出血量较大、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除黑粪外,也可有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这是由于血液经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但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黑粪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所表现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轻重随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导致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或晕厥等。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再加以贫血的影响,可能是引起发热的原因。

  4.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常增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6.7mmol/L(40mg/d1),3~4日后才降至正常。肠性氮质血症主要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

  5.血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均无变化,因此血象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和病情观察的依据。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其程度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

  患者有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周围血片可见晚幼红细胞与嗜多染性红细胞。出血24小时内网织细胞即见增高。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升达1万~2万,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_

  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必须考虑并排除各种病因所致的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也应和重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或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引起的内出血鉴别。及时进行直肠指检,可以及早发见尚未排出的黑粪,有助于较早地作出诊断。

  呕血与黑粪首先应和鼻出血、拔牙或扁桃体切除术吞下血液或进食禽畜血液引起者加以区别;口服骨炭、铁或铋剂、和血丹等均出现黑色粪便,也应和黑粪区别。呕血有时须和咯血加以鉴别

  2.出血量的估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黑粪的出现一般须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与脾贮血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特别是出血较快者有头昏、乏力、心悸、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随出血量增多,症状更为明显,引起出血性休克。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一次出血后黑粪持续天数受患者排便次数的影响,如每日排便一次,约3天后粪便色泽恢复正常。

  有下列迹象者,应认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须予及时处理: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粪变成暗红色,伴有肠鸣音亢进; 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而血容量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有稳定又再下降;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

  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4.出血的病因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与体征,约有半数病人可以作出病因诊断。进一步需依靠其他诊断措施,包括有关的特殊检查方法,可以查清大部分病人的出血部位与病因。

  (1)病史、症状与体征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多提示出血来自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在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减轻或缓解,更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有服用乙酰水杨酸等损伤胃粘膜的药物、酗酒史或应激状态者,可能为急性胃粘膜损害。过去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病史,并有肝病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者,可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出血。但是由于脾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后暂时收缩,诊断时不应过分强调脾肿大作为依据。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即使确诊为肝硬化,不一定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出血,约有30%~40%患者出血实系来自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或其他原因。

  (2)实验室检查急性出血后血白细胞计数常有增高;如增高不明显,甚至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见于肝硬化。肝功能试验结果异常亦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出血后短期内发现血清胆红素增高,应考虑胆道出血、肝硬化或壶腹肿瘤等诊断。

  (3)消化液检查在仅表现为黑粪的活动性出血者,可经口插管逐段低压吸取消化液,观察有无血迹,以确定出血的部位。有时须用带气囊的双腔管,在插管通过幽门后充盈气囊,可随肠蠕动由十二指肠进入空回肠,逐段吸取肠液进行出血的定位诊断。

  (4)吞线试验吞入长度约100cm的棉线,一端固定在患者的颊部,另一端系有小金属球,借助其重量可经胃和幽门进入肠道。一般留置6~8小时后取出,检查有无棉线染成褐色的血迹,用以估计活动性出血的部位。

  (5)内镜检查一般主张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紧急内镜检查,同时还可经内镜作紧急的止血治疗。

  (6)X线检查急性胃粘膜损害或浅小的消化性溃疡可在短期内愈合或好转,延迟检查使X线诊断的阳性率大为降低,故宜将X线钡餐检查时间提前。目前主张X线钡餐检查最好在出血已经停止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7)选择性动脉造影内镜检查如无阳性发现,可作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分别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出血活动期进行检查。

  2013年卫生职称考题与解析

 

  文都网校2014年卫生职称6月优惠活动

 

  文都卫生职称微博

 

   医学教育考试网推出微信官号:iyixue001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