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逐步形成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教育、艺术相结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据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立勇介绍,该校在学科设置上主要围绕先进制造、城市建设、电子信息等北京市的重大需求,不断加强学校光学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已经培养出了2万多名研究生,在城市制造业、信息、环境、交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推动“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有没有新增专业?
王立勇: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805人,其中学术型硕士1050人,专业学位硕士755人。2014年建筑工程学院拟新增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招生。
记者:今年学校考录比是多少?录取了多少人?招生有什么特点?
王立勇:2013年有6459人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录取1821人,考录比约为3.5:1。今年学校将举办第二届“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科技夏令营”,为优秀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开辟推免生接收绿色通道。
记者: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王立勇:学校拥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结构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9个。我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工程硕士类)”,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被列为试点领域;被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
记者:学校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怎样?主要去向有哪些?
王立勇:我校是北京地区示范性就业中心,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得到国内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认可。很多毕业生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或去国外著名高校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国内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的中外大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单位。
记者: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哪些学科较强?师资队伍建设怎样?
王立勇:学校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5人、硕士生导师1377人,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44个。
记者:考生报考时如何选择专业?
王立勇:热门专业容易成为大多数人选择报考的目标,但专业冷热只是一种现象,报考专业需要抓住专业的本质。专业冷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关注度,而这种关注度与某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工作的艰苦度、工作环境、收入等密切相关。因此专业的冷热与专业的价值存在一定的偏差。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更要引领和优化社会发展的方向。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其目标是促进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考生选择报考专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兴趣爱好。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考生初试、复试有哪些建议?
王立勇:对待研究生初试与复试,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甚至部分考生对待初试和复试的态度和措施与国家设置研究生考试的初衷也不一样,但现实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一,初试运用好自己的知识储备,考一个理想的成绩,这就需要有更多针对性的复习和研究。第二,复试发挥好自己的应用能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总结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实验、课程实践、参与研究项目等,面对一个客观问题时,有清晰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
记者:学校收费政策是如何改革的?
王立勇:2014年,我校录取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学生除外)人人享受学费返还,人人享受奖学金。硕士生在校期间共可获得最低3.3万元、最高9万元的奖学金;博士生在校期间共可获得最低17万元、最高32万元的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