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执业药师药物分析: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1
第十三章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概述
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抗生素,在药品使用中占地份额最大,一般都在40%以上。
举例:
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大都有生物合成的,经过发酵、提纯制得,因此,药物中就会有许多杂质,引起过敏反应等。
所以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抗生素常规检验应包括:
(1)、鉴别试验 用化学方法或生物学方法证明是何种抗生素
(2)、异常毒性试验 限制产品种的毒性杂质
(3)、无菌试验 检查药品是否无菌
(4)、水份测定 限制过高水份,以免影响产品的稳定性
(5)、热原试验 检查药品中的致热物质
(6)、溶液澄清度检查 限制不溶性杂质
(7)、酸碱度测定
(8)、降压试验 检查降压物质
(9)、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 确定含量或效价
抗生素含量或效价测定主要有:物理化学测定法和微生物检定法
微生物检定法:是以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能力或杀菌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优点:方法灵敏度高,用量少,与临床较接近,更符合实际;
缺点:测定时间长,误差大,重复性差。
物理化学测定法:常规药物分析方法,
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利用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来测定。
优点:操作简单,省时,准确
缺点:不一定符合实际抑菌或杀菌能力。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结构特征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
分子中都含有β-内酰胺环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类的结构是由侧链RCO及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母核由β-内酰胺环与氢化噻唑环并合而成的。
头孢菌素类的结构是由侧链RCO及母核7-氨基头孢菌烷酸(7-ACA)组成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与氢化噻嗪环组合而成的。
β-内酰胺环为四元环,具有较大张力,因此容易发生开环反应。
二、化学性质
1、酸性
分子中具有羧基,因此具有酸性,能和碱(无机碱或有机碱)成盐。
如青霉素钠、钾盐等
2、旋光性
青霉素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C2、C5、C6
头孢菌素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C6、C7
所以具有旋光性
3、紫外吸收特征
青霉素母核无紫外吸收,因为母核没有共轭系统
但其侧链如有苯环等共轭系统,则有紫外吸收
如:青霉素
R:
则在257nm、264nm波长处有吸收峰
头孢菌素:母核中具有O=C-N-C=C结构,因此有紫外吸收特征
吸收波长在260nm,这是7-ACA母核的特征吸收峰。
4、β-内酰胺环的不稳定性
干燥纯净的青霉素很稳定,对热也稳定,如:结晶青霉素钾盐,在105℃加热1.5小时,效价也不降低,基本无变化,但青霉素水溶液很不稳定,水溶液在30℃放置24小时,则效价下降56%。
这主要是由于β-内酰胺环不稳定引起的,β-内酰胺环容易受酸碱、重金属、青霉素酶、羟胺等影响发生环的破裂而失去抗菌作用,甚至引起过敏反应。
举例:青霉素尽量不用葡萄糖水化(PH4.1左右),化完药后应立即静滴,静滴时间不宜过长。
相对来说,头孢菌素也会发生β-内酰胺环开裂,但相对稳定性要高一点。
举例:医院中要求青霉素类药物,不管静滴用还是口服用,都必须做皮试,头孢菌素则要求静滴药物作皮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