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级药师考试辅导:药动学1
第二章 药动学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 : 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可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 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胃肠道给药(口服、舌下、直肠给药)
1.胃肠道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舌下给药: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2.首关消除: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被灭活,进入体循环量减少。舌下及直肠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
(二)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可将药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
1) 静脉注射可使药迅速而准确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2) 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 药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较口服快。
3) 动脉注射(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
(三)其他(吸入、鼻腔、局部、经皮给药)
三、分 布
分布:进入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和竞争置换现象。
2、体液的pH值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器官的血流量
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四、生物转化=代谢
生物转化:药物灭活与体内消除的过程。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