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中医基础理论4
三、饮食与劳逸失常
(一)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
(二)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
四、痰饮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五、瘀血
1.瘀血的形成
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瘕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
(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另外,临床望诊,往往还可见到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等表现。切诊则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
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
一、发病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与邪气
二、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
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
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称为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如临床上见到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所以,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即称为虚证。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邪正盛衰导致的疾病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三、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2.阴阳互损
3.阴阳格拒
4.阴阳亡失
四、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1.气失调
2.血失调
3.津液失调
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第十节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
二、康复
1.康复的原则
2.常用康复疗法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