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突破口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
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C.兴办经济特区
D.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 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 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 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要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改革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稳定的基础 B.发展的动力 C.发展的环境 D.稳定的前提
4.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观念更新 B.技术革新 C.制度创新 D.利益分配
5.我国实行价格改革从而形成的价格形成机制的目标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由计划形成的机制
B.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形成机制
C.主要由市场形成的机制
D.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形成机制
6.为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中央确立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优势、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①适应我国经济调整的需要 ②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的要求 ④因为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 ⑤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 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改革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B.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C.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二者对立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B.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二者都为了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如何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B.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
C.必须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D.必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
B.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
C.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D.党和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7.关于“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方针,下列说法正确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这一方针是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B.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C.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
D.这一方针的确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现代化面临着两方面的迫切任务(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B.要调整发展战略
C.要改革体制
D.要消灭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贫困问题
答案与解题思路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题思路】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改革的另一个突破口才是兴办经济特区。故选A。“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兴办经济特区”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兴起的改革的顺利推进创设了条件,它本身不是改革的突破口,所以BCD均排除。
2.【答案】A
【解题思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并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BC是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具体性成果,D是我国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具体表现,不符合题意要求,均排除。
3.【答案】B
【解题思路】记忆型试题,根据记忆直接判断即可。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三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故选B。
4.【答案】C
【解题思路】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从实质上来说,其实是制度改革,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制度的好坏决定着其他方面积极性的发挥,所以选C。其他各项的改革都不像制度创新那样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均排除。
5. 【答案】C
【解题思路】 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计划决定价格的不合理情况,让价格真正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故选C。A项“由计划形成的机制”是我们要进行改革的,排除;B项“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形成机制”属于市场形成的机制的一个方面,不是重点,排除;宏观调控的主体是中央人民政府,要靠其形成价格机制,那就是回到了计划的体制之内,这正是改革要改变的任务,也不合题意,排除。
6. 【答案】A
【解题思路】 鼓励“走出去”的战略是我国企业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的要求,同时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故选A。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主要地不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不是说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故排除BCD。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
【解题思路】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它是确保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质的根本保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调动物的积极性,意义重大,必须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可以为我所用,并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发挥其优势、消除其弊端,这是自然而言的做法,而不是坚持的原则,故选ABD,排除C。
2.【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道试题属于记忆型试题。改革的主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故全选。
3.【答案】ABC
【解题思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紧密相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改革开放能促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活跃互相促进,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选项D只是指出改革的作用,而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因而不符合题意。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要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全选。
5. 【答案】AC
【解题思路】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党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的,市场经济是党的十四大通过的,故选AC。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提出来的,不合题意要求,故排除BD。
6.【答案】ABCD
【解题思路】 国内环境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之一,而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党和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都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所必需考虑的现实问题,故全选。
7. 【答案】ABCD
【解题思路】题中各选项是我们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得到的宝贵经验、浓缩的理论精髓,概而言之,它就是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全过程的精髓“实事求是”的别样表述,故全选。
8. 【答案】BC
【解题思路】 这两方面的迫切任务,一是调整发展战略,二是改革发展体制。这两个任务的解决过程也就是搞清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消除贫困的过程,故选BC。A项“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确定了以改革开放为手段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才思考的问题;D项“要消灭严重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长期性问题,均不合题意要求,均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