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提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的党的代表大会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党的七大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2.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两者之间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继承和发展关系 B.替代关系
C.继承关系 D.发展关系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4.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主要针对的是 (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开放”和“封闭”的问题 B.两个“凡是”的问题
C.姓“资”姓“社”的问题 D.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
5.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6.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D.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7.邓小平理论形成体系的标志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8.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写入国家宪法是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 B.全国九届人大三次会议
C.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D.全国九届人大会议
9.中国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进入全面改革新阶段的标志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十二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C.十二大 D.十三大
10.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回答如何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
D.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认识”
11.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邓小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B.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D.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12.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B.先进文化的创造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13.中共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科学发展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4.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加强国际贸易
B.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C.发展精神文明,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
D.改革旧的生产关系
15.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抓住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改革 B.教育 C.稳定 D.发展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坚持创新精神 D.坚持执政为民
17.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角度来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在实践中创新的理论 B.在坚持中发展的理论
C.与进俱进的理论 D.坚持与继承的理论
18.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B.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C.树立科学的统筹观 D.树立科学的全局观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受了“两大历史关头”的考验,这“两大历史关头”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B.党的十二大前后
C.党的十三大前后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的政治风波
2.下列属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论述的主要观点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5.邓小平理论在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为改革开放奠定的两大理论基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B.“三个有利于”理论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B.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D.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7.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形成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社会主义本质论
8. 邓小平理论在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阶段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B.提出计划、市场两种手段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用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
9.党的十五大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B.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难以适合当代中国国情
D.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
10.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是因为 (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C.马克思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D.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是一致的
B.它们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一样的
C.它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是一致的
D.它们都具有同样的思想路线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在下列哪些方面是一致的(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思想基础 B.基本立场 C.基本原则 D.对根本任务的认识
1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和包含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4) ( )
A.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B.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C.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D.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
14.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的两大突破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崛起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萌芽 D.兴办经济特区
15.思考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B.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
C.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的要求
D.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具体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时代依据
B.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和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历史依据
C.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现实依据
D.国情的新变化是现实依据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这一思想主要深化认识的规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改革开放的规律
18.我们党要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C.增强党性和党的动员能力 D.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19.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C.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满足人民群众的一切要求
20.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D.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21.“五个统筹”的科学内涵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协调发展 B.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C.坚持可持续发展 D.坚持改革开放和以人为本
22.以下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
B.科学发展观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搞齐步走、一刀切
D.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
2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6) ( )
A.全面的发展 B.综合的发展
C.协调的发展 D.可持续的发
24.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5) (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发展模式
答案与解题思路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题思路】选项A党的七大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选项B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选项C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和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指出这是我们必须高举的旗帜;选项D党的十六大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因此,选项C为正确答案。
2.【答案】A
【解题思路】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就体现在他们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上,这种发展则是邓小平针对新的社会现实推进了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毛泽东所没有涉及到的重大的现实政治和社会问题,故选A。B项表述错误,C、D项的表述不完整,均排除。
3.【答案】B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知,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即选项B。
4.【答案】B
【解题思路】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主要是针对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因此,选项B为正确答案。A选项“‘开放’和‘封闭’的问题”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内争论的热点;D选项“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是1979年,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社会上出现的混乱和消极的思想状况,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C选项“姓‘资’姓‘社’的问题”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的问题。均不合题意的要求,排除。
5.【答案】A
【解题思路】1979年,针对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社会上出现的混乱和消极的思想状况,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选项B、C、D中的会议的重要议题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故选A,排除BCD。
6.【答案】C
【解题思路】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这不仅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十二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选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来的,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来的,邓小平深刻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均不对题,故ABD均排除。
7.【答案】A
【解题思路】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代表作,在邓小平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方谈话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故选A。
8.【答案】C
【解题思路】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故选C。
9.【答案】A
【解题思路】十二大,特别是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其特点是: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城市经济改革由试点转向全面铺开,故选A。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所以,BCD的内容均不对题,排除。
10.【答案】B
【解题思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回答如何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故选B。选项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选项C“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和“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认识’”也是邓小平理论主题中的题中之议,但不是主题,均排除。
11.【答案】A
【解题思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而不是因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等其他原因,故选A,排除BCD。
12.【答案】A
【解题思路】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七一”讲话)中指出,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先进文化的创造”、选项C“科学技术的发展”、选项D“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没有象“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具有全局性、关键性,而且这些因素都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目标的实现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要素也很重要,但是与题干的要求不符合,均排除。
13.【答案】C
【解题思路】四个选项都与十七大相关,但是只有C项“科学发展”是十七大的灵魂和主线,故选C。考生在备考时,还要把十七大的灵魂、主线和十七大的主题区别开来,以免在相关问题的选择上出错。
14.【答案】B
【解题思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C项干扰性比较强,但是将其中强调的“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与B项中的“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相比较,可以看出其直接性、力度、关联性都赶不上B项中的内容,用排除法也可以排除C项。相对于C项而言,AD的干扰性不强,很容易排除。
15.【答案】D
【解题思路】因为离开了“发展”其他问题都无从谈起,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故选D。A项“改革”、B项“教育”、C项“稳定”所蕴含的问题的解决、目标的实现都要靠发展来提供条件、打下基础,所以稍加分析就可排除。
16.【答案】C
【解题思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故选C。本题属于记忆型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些知识点近几年考查的频率比较高,考生应该熟记这些知识点。
17.【答案】C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而言,贯穿毛泽东思想始终的是实事求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是解放思想,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的是与时俱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角度来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故选C。ABD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但是他们都没有象与时俱进那样能表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路线这一角度上的特征、品质,故排除。
18.【答案】B
【解题思路】胡锦涛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反过来讲,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也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题思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两大历史关头,一个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在“文革”结束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新方向;一个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的政治风波考验面前,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因此,选项AD正确。党的十二大前后、党的十三大前后是改革顺利发展的时期,也是改革的目标不断明确的时期,谈不上“历史关头”,故排除。
2.【答案】ABCD
【解题思路】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丰富。一方面,他重申了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另一方面,他又进一步破除了束缚人们的旧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选项都是南方谈话中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3.【答案】ABD
【解题思路】看二者的共同点。选项A是两者的共同点,这是正确的;选项B两者都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是正确的;选项C反映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只有毛泽东思想,因此排除;选项D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BD。
4.【答案】ABCD
【解题思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提出要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根据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改革开放的问题,改革包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因此,选项都是正确的。
5.【答案】AD
【解题思路】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比较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基本国情再认识的另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和发展。它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两大理论基石,故选AD。B项“三个有利于”理论是判断我们的工作和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不是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轮廓的理论基石;C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也不是在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轮廓的阶段提出来的,均排除。
6.【答案】ABCD
【解题思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ABCD均为正确选项。
7.【答案】ABC
【解题思路】A项是在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BC两项是中共十三大提出的;D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概括的内容,不合题意要求,排除。因此,选ABC。
8.【答案】ABD
【解题思路】ABD都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系统提出的重要观点,都是正确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在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阶段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所以排除C。
9.【答案】ABD
【解题思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C项不正确,是干扰项,排除。
10.【答案】ABCD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A正确。其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BCD正确。故全选。
11.【答案】ACD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主要是它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根本任务、思想路线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它们产生于不同时代,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也不一样。故排除B,选ACD。
12.【答案】ABCD
【解题思路】任何理论都是其所处的时代的历史条件与实践课题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ABCD均为正确选项。
13.【答案】ABD
【解题思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科学内涵的最新概括,故选ABD。它们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含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这不是这两个理论(体系)的主要任务,故排除C。
14.【答案】AD
【解题思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兴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的两大突破,乡镇企业崛起只是农村改革成果的一方面,故选AD,排除B。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萌芽”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阶段改革开放阶段的重大突破,排除。
15.【答案】ABCD
【解题思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他要求从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四个紧密结合”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因此,上述选项都正确。
16.【答案】ABC
【解题思路】这些选项中,只要知道现实依据准确地讲包括国情、党情两个方面,其它选项也就非常清晰了。因此,正确答案不包括选项D。考生必须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分清哪些是时代背景,哪些是历史依据,哪些是现实依据。
17.【答案】ABC
【解题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因此,正确答案是ABC。在三大规律中,没有“改革开放的规律”的表述,或者说其溶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当中,故排除D。
18.【答案】AD
【解题思路】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中强调,我们大概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因此,选项AD是正确的。B项“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属于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范畴,C项“增强党性和党的动员能力”属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范畴,即包含在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当中,这两个选项的内容不管是全面性,还是全局性,都赶不上AD的内容,故排除。
19.【答案】ABC
【解题思路】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解释了三个代表的内涵,在解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指出了选项ABC中所列的内容,因此,它们是正确答案。掌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因素的知识点。在进行选择时,可以这样思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党不代表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就不会成功。D项错在满足“一切要求”上。
20.【答案】ABCD
【解题思路】选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既是当前形势下我国文化纲领的内容,也是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指导和方向问题,因此全选。
21.【答案】ABCD
【解题思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故全选。
22.【答案】ABD
【解题思路】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即把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贯彻于各方面的工作中。因此,选项C不正确,选项ABD为正确答案。
23.【答案】ACD
【解题思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定义。因此正确选项是ACD。B选项“综合的发展”属于干扰项,干扰性不强,容易排除。
24.【答案】ABC
【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是外因和内因同时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A项正确。外因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相容性,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提供指导,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又极需要这一指导,所以BC正确。这一指导只是立场、方法论等方面,是对民族国家都具有指导意义的,所以并不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现成发展模式,因此D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