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执业中药师中药药剂学:液体药剂1
液体药剂
学习目标:
1、掌握液体药剂的特点与分类
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性质(HLB值、临界胶团浓度、起昙等)及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HLB值的计算。
3、掌握增溶、助溶原理及其他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4、掌握溶液型液体药剂、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混悬型液体药剂和乳浊型液体药剂的特点及分类。
5、熟悉常用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特点。
6、熟悉乳剂的类型和常用乳化剂。
7、熟悉混悬液的常用稳定剂。
8、熟悉胶体溶液、乳浊液和混悬液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9、了解液体药剂的分类及其相关剂型和各类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是液体分散体系,按分散方式(溶解、胶溶、乳化、混悬等)按分散程度(离子、分子、胶粒、液滴、微粒等)
特点:吸收快、作用迅速,浓度可控,易分剂量、便于服用,稳定性差、运输不便。
二、液体药剂的分类
分散体系类型微粒(nm)特 征
溶液剂<1真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快,能透过某些滤纸和半透膜
胶体溶液高分子溶液1~100真溶液;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溶胶胶体溶液;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乳浊液>100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扩散很慢或不扩散,显微镜可见
混悬液>500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扩散很慢或不扩散,显微镜可见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
特点: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都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且两部分分处两端,具有“两亲性”。
两亲性:低浓度——降低表面张力
高浓度——形成胶团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一)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依靠自身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胶束。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临界胶束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的平衡值。
常用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简称为HLB值)。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值,如增溶剂的HLB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型乳化剂的HLB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值为3~8润湿剂的HLB值为7~9等。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加和性:
(三)起昙和昙点
定义:通常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但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出现混浊或分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明。这种由澄清变成混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
原因:由于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与水所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导致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混浊或分层。
表面活性剂的昙点可因盐类或碱性物质的加入而降低。有些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如普朗尼克F-68,极易溶于水,甚至达到沸点时也没有起昙现象。
含有能产生起昙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制剂,应注意加热灭菌的温度。
(四)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最大,其次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小。
阳离子型和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一般比较轻微,其中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通常较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更小。
液体药剂
三、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一)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类)通式:(RCOO_)nMn+ ,R通常在C11~ C18之间,有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等。
特点: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容易被酸破坏,碱土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坏,电解质可使之盐析;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2.硫酸盐
①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②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常用的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又名“月桂醇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又名“鲸蜡醇硫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又名“硬脂醇硫酸钠”)等。
特点:乳化性很强,并较肥皂类稳定,主要用作外用软膏剂的乳化剂。
3.磺酸盐
常用的有:①脂肪族磺酸化物,如二己基琥珀酸磺酸钠(商品名“阿咯索—18”)等;②烷基芳基磺酸化物,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广泛用作洗涤剂。
(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本类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阳离子。如氯苄烷铵(洁尔灭)、溴苄烷铵(新洁尔灭)、氯化(溴化)十六烷基吡淀等。
特点:水溶性大,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较稳定,除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外,还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因此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
(三)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本类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从而具有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在一起的特性。
特点:在碱性介质中呈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起泡性好,去污力强;在酸性介质呈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杀菌力很强。
1.天然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是卵磷脂。常用于注射用乳剂及脂质体的制备。
2.合成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由氨基酸性和甜菜碱型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特点:毒性和溶血作用较小,不解离、不易受电解质和溶液pH的影响,能与大多数药物配伍应用,因而应用广泛,可供外用和内服,部分品种可用于注射剂。
1.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商品名为司盘类(Spans)。
本类表面活性剂亲油性较强,常用作W/O型乳剂的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吐温类(Tweens)。
由于分子中含有大量亲水性的聚氧乙烯基团,故其亲水性显著增强,成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主要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和增溶剂、润试剂和助分散剂。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商品为卖泽(Myrij)
它们的水溶性和乳化性很强,常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常用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商品名为苄泽类。常用的品种有西土马哥(由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常用的有普朗尼克类,如普朗尼克F-68(泊洛沙姆188)。
四、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一)增溶
(二)乳化
(三)润湿
(四)起泡与消泡 HLB1~3的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一、增溶
(一)增溶的原理
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团相互吸引、缔合形成胶团。被增溶药物根据其极性大小,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结合,进入胶团的不同部位,而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
1.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
增溶剂的使用方法影响增溶效果。通常宜将增溶剂与被增溶药物混合均匀,最好使药物溶解,然后再用溶剂分次稀释至规定体积。
2.被增溶药物的性质 被增溶药物的同系物中,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愈大,被增溶量通常愈小。
3.溶液的pH及电解质等
pH:溶液的pH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
电解质: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被增溶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增溶效果。
更多执业药师考试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考试网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