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辅导资料

更多

开放性骨折与关节损伤的处理

  2013年外科主治医师辅导:开放性骨折与关节损伤的处理

  开放性骨折与关节损伤的处理

  一、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根据开放性骨折开放伤口形成的原因,将其分为三类:

  1.白内而外的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移位或是异常活动时,其一端自内而外穿破皮肤或黏膜而形成,多为问接暴力所致。

  2.自外而内的开放性骨折:暴力直接作用于局部,同时损伤软组织及骨骼,如弹片穿入伤、尖刀刺入伤、机器绞轧伤等。

  3.潜在的开放性骨折:由于重力碾压或机器绞轧,使皮肤呈广泛的皮下剥离、皮肤挫伤,但无伤口,同时造成骨折。皮下剥离的皮肤有可能部分或全部坏死,因此是潜在性的开放骨折。但如骨折周围包裹较厚的完整肌肉,则即使皮肤坏死也不会成为开放性骨折。部分移位的骨端,自内而外压迫皮肤,若未能及时解除其压迫,也可能形成局部皮肤坏死,转化为开放性骨折,这类情况也属于潜在性开放性骨折。

  按软组织损伤的轻重和程度又或分为三型:

  1.I型:皮肤或黏膜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伤口在2cm以下者。

  2.Ⅱ型:皮肤被割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肉有中等度损伤,伤口大于2cm者。

  3.Ⅲ型:多段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撕脱或碾挫伤者,或创性断肢者。

  二、开放性骨折的病理变化

  开放性骨折共同的病理特点是以创口为中心,向外出现不同的三个创伤反应区。第一区为创口中心区,组织直接遭受损伤,可有多种异物或污物存留,也必然有大量细菌进入创口内;第二区为损伤组织的边缘区,各种组织(如肌肉、肌腱被挫伤,可发生缺血甚至坏死,有利于细菌的存留、繁殖和扩散;第三区为创口周围组织的振荡反应区,此区内的受累组织可出现水肿、渗出、变性以及血管痉挛缺血,因此活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或感染扩散。细菌繁殖的潜伏期是6~8小时,因此超过了细菌繁殖的潜伏期,创口内就有大量细菌增长,创口感染的可能性增大,并出现组织水肿、渗出、变性甚至化脓坏死等改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感染扩散而导致菌血症、败血症、骨髓炎等。

  三、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开放性骨折必须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力争创口迅速愈合,从而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其治疗原则是:

  1.正确辨认开放性骨折的皮肤损伤情况。

  2.及时彻底清创。

  3.采取可靠的手段稳定骨折断端。

  4.采取有效的方法闭合创口,消灭创面。

  5.合理使用抗生素。

  开放性骨折选用的固定方法,应针对不同伤情认真考虑。若污染严重或单纯外固定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应首先选用外固定。若伤口干净、清创彻底或有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端不稳、多处多段骨折,可考虑选用内固定。

  四、清创术的时间和要点

  任何开放性骨折,均应尽早行清创手术。通常伤后6~8小时以内,细菌尚未侵入深部组织,此时是做清创手术的黄金时间。此时经过彻底清创后,绝大多数伤口可一期愈合。在8~24小时之间的创口仍可行清创手术,但一期愈合与否应根据创口情况而定。若已有严重炎症,则不应做清创手术。超过24小时的创口,通常不宜行清创手术。但在少数情况下,如冬季、气温低、创口污染轻微,虽已超过24小时仍可行清创手术。对于已有明显坏死的组织和异物,可以简单清除,通畅引流,留待二期处理。

  开放性骨折清创手术的特点分述如下。

  【清创前准备】

  在决定行清创术后,于摄X线片时即应做手术准备,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术前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必要时准备输血。

  【麻醉选择】

  可选用臂丛麻醉、硬膜外阻滞和局部麻醉等,应尽量避免选用全身麻醉及蛛网膜下腔阻滞,因其有加深休克的危险。采用局部麻醉时,应自创口周围健康皮肤上刺入注射。

  【清创术要点】

  1.清洗伤肢:先从创口周围开始,逐步超越上、下关节,用无菌毛刷及肥皂液刷洗2~3次,每次都用大量温开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每次冲洗后要更换毛刷。刷洗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勿使冲洗液流入创口内。创口内部一般不用刷洗,如污染较重,可用无菌棉花、纱布或软毛刷轻柔地进行清洗。最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将创口彻底冲洗干净(最好用喷射脉冲冲洗法)。然后,用无菌纱布擦干,再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注意勿流入创口内,最后铺巾。

  2.止血带的应用:最好不用止血带(大血管破裂时除外),因为用止血带有下列缺点:

  (1)创口缺血后无法辨别有血液供应的健康组织和失去血液供应的组织。

  (2)创口内的组织因血液供应阻断,存活率降低。

  (3)因创口缺血,促使厌氧性细菌生长。

  3.切除创口边缘:用有齿镊子夹住皮肤边缘,沿一定方向依次切除已撕裂的、挫伤的皮肤边缘。对仍有血液供应者,只切除l~2mm的污染区域,切除后用无菌纱布将皮肤边缘盖妥。

  4.清除创腔或创袋:从浅层到深层、从近处到远处进行清创,要彻底,勿遗漏。若皮肤剥离甚广,皮下创腔或创袋有隧道深入远处,应将其表面皮肤切开,仔细检查创腔、创袋,清除存留的异物。切开皮肤时要注意皮瓣的血供及日后的肢体功能。

  5.皮下组织与皮下脂肪的处理:已污染的及失去活力的组织应切除。脂肪组织的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引起感染,可多切除。

  6.深筋膜:沿肢体纵轴切开深筋膜,以防组织肿胀,造成内压增加而导致组织缺血。肘部、膝部远端有严重外伤或大血管重建术后,筋膜切开术对防止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发生尤为重要。一切已撕碎、压烂的筋膜都要彻底清除。

  7.肌肉:失去活力的肌肉如不彻底清除,极易发生感染。色泽鲜红、切割时切面渗血、钳夹时有收缩力、有一定韧性是肌肉保持活力的良好标志。如色泽暗红无张力、切时不出血、钳夹时不收缩,表明肌肉已无生机,应予切除。对于撕裂的肌肉,因其多已丧失功能,愈合后多形成瘢痕组织,清创时不应忽略。

  8.肌腱:已污染和挫压的肌腱,不可随意切除,如仅沾染一些异物,可切除肌腱周围一薄层被污染的腱周组织,注意保留肌腱功能,尽可能争取一期缝合。污染严重失去生机的肌腱,可以切除。

  9.血管:未断裂而仅受污染的血管不要随便切除,可将血管的外膜小心剥离,清除污物。如果不影响患肢血供,清除时可以结扎而不必吻合。如为主要血管损伤,清除后应在无张力下一期吻合,必要时应行自体血管移植。

  10.神经:神经断裂如无功能影响,清创后可不吻合;如为神经干损伤,清创彻底可一期修复。但当有缺损或断端回缩不易吻合时,清创时不必单纯为了探查神经进行广泛暴露,可以留待二期处理。

  11.关节周围韧带与关节囊的处理:已被污染与损伤的韧带及关节囊应尽可能修复。

  12.骨外膜:骨外膜为骨折愈合的重要组织,应尽量保留。

  13.骨折端:骨折端已污染的表层可用骨凿凿去或用咬骨钳咬除。用毛刷洗刷污染骨是不适宜的,因为可能将污物或细菌挤入深处。已暴露而又污染的骨髓,应注意彻底清除干净,必要时可用小刮匙伸入骨髓腔刮除。粉碎性骨折与周围组织尚有联系的小碎片不可除去。大块游离骨片在清洁后,用1%苯扎溴铵或5%碘附浸泡,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放回原处。

  14.异物及组织碎片:创口中的异物、组织碎片、血凝块等,均应彻底清除。但异物如铁片、弹丸等无机物质投射部位深,亦可暂不取出,留待二期处理。

  15.最后情况:彻底清理后,用无菌盐水再次清洗创口及其周围,然后用1%苯扎溴铵或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口,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在创口周围再铺无菌治疗巾,以便下一步修复手术。

  (1)骨折复位固定:若复位后较为稳定,可用石膏托、小夹板或持续骨牵引外固定。需用内固定时可选用螺钉、骨圆针、锣钢针或钢板固定,必要时再加用外固定。Ⅲ型开放性骨折及超芒6小时才清创的,Ⅱ型开放性骨折,不宜选用内固定,可选用外固定器做固定。

  (2)血管的修复:重要的动脉或静脉断裂,应迅速进行吻合,使患肢能尽快恢复血液循环,若缺损过多,可用自体静脉倒转移植修补。

  (3)神经的修复:神经断裂后,在条件许可时应争取缝合。

  缝合前将两断端用锋利的刀片切成平整的新创面,再做神经外膜或做囊膜对端吻合。若神经有部分缺擐,可将邻近关节屈曲或将骨折端截除一些。条件不许可时,将神经两端用丝线结扎,缝于附近软组织,作为标记,以利二期修复。

  (4)肌腱的修复:断裂的肌腱,如系刀伤或利器切断(断端平整,无组织挫伤),可在清创后将肌腱缝合。若被钝器拉断或严重挫伤,则不宜缝合,待二期修复。

  (5)创口引流:可用硅胶管引流。在创口所属骨筋膜室的最深处向外刺穿皮肤,将引流物从此处引出,并连接负压吸引瓶,24~48小时后拔除引流物。

  (6)创口内放置抗生素缓释剂:如在创口内可放置庆大霉素明胶微粒等。

  (7)创口的闭合:①直接缝合:若皮肤缺损较少,缝合时无张力,可直接缝合。为了减轻创口内的张力,可仅缝合皮肤。对关节部位的创口,应采用“Z”字成形术的原则缝合,以防止因瘢痕挛缩或与肌腱粘连而影响关节活动。②减张缝合或植皮术:I型开放性骨折、皮肤缺损较多的伤口,不可勉强直接缝合,否则创口内部张力增大,血液供应受影响而使皮肤边缘及深部组织坏死,发生感染的危险增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减张切口缝合,在减张切口处植皮或做网状减张小切口后缝合,或在创面植人中厚皮片闭合创口。大块脱套伤的皮肤,已失去原有的血液供应,必须将脱套的皮肤全部切下来,用切皮机切成中厚游离皮片做游离植皮。③延迟闭合:Ⅲ型开放性骨折的创口难于闭合时,可延迟闭合创口。用邻近软组织覆盖血管、神经、肌腱、关节囊、韧带、骨骼后,敞开创口,用无菌湿敷料覆盖创面,2天后在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换药。若有部分坏死组织,可再次清创。以后换药每2日一次。1周内必须闭合刨口,以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五、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皮肤与关节囊破裂、关节腔与外界相通者为开放性关节创伤。治疗目的是防止发生化脓性关节炎和恢复关节功能。开放性关节创伤程度与预后有关,可分为三度:

  第1度Z锐器直接穿破皮肤与关节囊,创口较小,关节软骨及骨骼尚完整,经治疗后,可保存关节功能。

  第Ⅱ度:钝性暴力伤,软组织损伤较广泛,关节软骨及骨骼有中度损伤。创口有异物,经治疗后可恢复部分关节功能。

  第Ⅲ度:软组织毁损,韧带断裂,关节软组织及骨骼损伤严重,创口内有异物,可合并关节脱位与神经、血管损伤,经治疗后,关节功能较难恢复。

  【处理原则】

  清创、关节制动、抗感染和早期功能锻炼。

  【处理要点】

  1.切开:如创口较小或只有关节囊损伤,可将原创口扩大,必要时采用关节部的标准切口,以能充分显露、清楚观察和探查关节腔内的损伤情况。

  2.脱落的破碎组织、游离小骨片及异物。

  3.冲洗:用大量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关节腔,冲出小骨折片、破碎组织及异物,一般冲洗数次,生理盐水用量为6~12L。

  4.关节内骨折片的处理:关节内已脱落的骨碎片如果去除后不影响关节稳定性,应予清除。大骨折块对关节功能有影响者,则应尽量保留,解剖复位后用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有些关节部骨折块手术时可以切除,如肱骨小头、70%的尺骨鹰嘴、桡骨小头、尺骨远端、部分或整个髌骨切除后预后较好。

  5.关节囊缝合:彻底清除后关节囊应一期缝合,如果令其开放,必然发生粘连,造成关节僵硬或强直。如果伤后时间较长,关节周围已经形成蜂窝织炎,但关节腔内并未发生感染,仍可缝合关节囊,不缝皮肤,做好关节囊外的开放引流,以防感染侵入关节腔内,3~5天后炎症局限,皮肤延期缝合。关节囊损伤严重,清创后由于组织缺损无法缝合时,可用筋膜移植进行修补。皮肤缺损缝合张力较大者,也可暂不缝合,待炎症局限后行二期处理。关节囊闭合后,关节腔内不可放入粗的引流管,以免滑液、色素沉着导致间隔形成,影响关节功能。如果关节因特殊污染,清创不彻底,缝合后可用闭合导管持续冲洗,每日冲洗量为6~12L,48小时后拔除导管。

  6.抗生素的应用:全身用药原则与开放性骨折相同,因为关节滑膜不是抗生素的屏障,因此关节内一般不必特殊用药,但关节闭合后仍应注入抗生素,必要时可以多次穿刺注射。

  7.制动与关节早期锻炼:制动有利于创口愈合和控制炎症扩散,髋关节、膝关节可用下肢皮牵引,其他关节可用石膏固定。关节损伤的治疗,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主要目的,固定时间一般为3周左右。一般3周后应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否则有可能发生关节僵直。对关节面损伤较轻的病例,创口愈合后即可开始早期活动。损伤严重、影响关节稳定或功能不能恢复者可在晚期考虑关节融合术。

  更多卫生职称资讯尽在:医学教育考试网

 

  2013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准考证打印通知 

 

   2013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说明汇总

 

  2013卫生专业技术考试大纲汇总
 

  文都卫生职称微博

 

   医学教育考试网推出微信官号:iyixue001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