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初级中药士考试辅导:解表剂
解 表 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要组成成分,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肌表是入身的藩篱,所以外感六淫伤人,首先出现表证。所谓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而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一系列症状者,此时邪气轻浅,应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邪气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得法,六淫之邪不能及时从外而解,则可内陷而变生他症,故解表剂在外感病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汗法冠八法之首是寓有深义的。
由于外感六淫有寒热之别,入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分别适用于表寒证、表热证及虚入外感六淫而致的表证。表寒证可因素体阳盛或素有内热而邪从热化,故辛温解表剂中可配伍适量的清热药;同样辛凉解表剂中亦可配伍适量的辛温药,但是这种寒热配伍必须切合病情,主次分明,否则互相牵制,反失其功,这一点必须结合代表方剂的组方持点具体分析、细心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扶正解表剂中的扶正药作用为助药力以祛邪,必须适量而用,以防过量恋邪而有碍解表。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治疗:①麻疹初起。解表剂具有宣通肌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故麻疹初起可选解表剂。由于麻疹属于时邪疫毒所致,初起见肺卫风热证,故宜用辛凉解表剂。②水肿初起。解表剂具发散之功,能使水从汗液排泄,又可使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小便增多而水肿去。③疮疡肿毒、痢疾、疟疾初起。此类疾病初起多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使用解表剂一方面解除表证,一方面使邪从外走,里邪出表。总之,不论何病,只要有表证出现,都可选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与轻宣之品组方,煎药不宜太久,以兔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解表剂宜温服或服后避风寒,增加衣被,以助取汗。解表取汗,以遍身浆策微汗为佳,不可太过与不及,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甚或亡阳亡阴。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者,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则表里双解。若病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解表剂。服解表剂后,禁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适用干外感风寒表证,临床症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囗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羌活、荆芥、防风、苏叶等。邪在肌表,常致肺失宣降,故常配伍宣肺止咳化痰之品;肺气受阻者常配理气药;风寒夹湿者,常配怯湿药。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本方证病因为外感风寒。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卫阳被遏,故恶寒。卫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故发热。腠理闭塞,故无汗。卫气受邪,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头身疼痛。肺主气,合皮毛,外邪束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故上逆而咳喘。综上所述,本方证病机为风寒束表,肺失宣降。
根据以上病机,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揍理,其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用以为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可温经止痛,透营达卫而解除头身疼痛,用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加强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缓和麻桂合用之峻烈,使不致汗出太过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组方得当。徐大椿赞曰;“治太阳诸证,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经方。”
配伍特点 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证治要点 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桂枝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
用法 上五昧,叹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考,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解 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渭之太阳中风,证因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同类相召,两阳相并。风邪鼓动卫阳之气外泄,邪正相争,故令头痛、发热而卫强,即《伤寒论》“阳浮热自发”。卫伤则固护津液功能减弱,故令汗出而营弱。其恶风者,卫气不能固表之象也。鼻鸣干呕,乃因肺胃同司肃降,邪扰于卫,肺胃之气不利所致。风寒在表应以辛温发散而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凋和。生姜辛温,即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意在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
证治要点 本方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证治要点。
更多卫生职称资讯尽在:医学教育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