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网校 > 关于文都网校

综合知识与技能

更多

2013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技能:血脂、糖代谢检查

   2013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技能:血脂、糖代谢检查

  血脂、糖代谢检查

  一、血糖(GLL)临床通过检测空腹、餐后血糖数值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正常值参考范围:邻甲苯胺法

  空腹血糖:成人 3.9~6.1mmol/L(70~110mg/dl)

  儿童 3.3~5.5mmol/L(60~100mg/dl)

  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

  (二)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

  ⑴胰岛素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高血糖

  ⑵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 嗜铬细胞瘤、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腺垂体功能亢进、巨人症、胰高血

  糖素瘤等。

  ⑶其他疾病颅内压升高、颅内出血、重症脑炎、颅脑外伤、妊娠呕吐、脱水、全麻、情绪紧张。

  ⑷用药可引起一过性血糖升高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利尿剂、加替沙星、非甾体抗

  炎药(偶尔引起)、抗精神病药物。

  2.血糖降低

  ⑴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β细胞瘤

  ⑵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减退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

  ⑶其他疾病长期营养不良、肝癌、重症肝炎、糖原积累症、酒精中毒、妊娠、饥饿、剧烈运动等。

  ⑷用药用促胰岛素分泌药过量,或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奥曲肽等

  药联合应用。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

  二、糖化血红蛋白(Ghb)

  Ghb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物,结合后不能解离,持续于红细胞的生命周期中,所以,测定 Ghb 和血红蛋

  白的百分率,能客观反映测定前 1~2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意义: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用于糖尿病尤其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的疗效和用药监测。

  正常值参考范围:竞争免疫比浊法 4.8%~6.0%

  (二)临床意义

  1.糖化血红蛋白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

  2.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见于贫血、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等。

  三、血清总胆固醇 TC

  胆固醇 Ch 分为胆固醇酯 CE 和游离胆固醇,两者相加为总胆固醇 TC,肝脏是合成、储藏和供给 Ch 的主要器官。

  正常值参考范围:<5.2mmol/L 两点终点法 3.1~5.7mmol/L

  胆固醇酯/总胆固醇 0.60~0.75

  (二)临床意义

  1.血清胆固醇升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脂血症等。

  (2)其他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期、类脂性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阻、饮酒过量、急

  性失血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特别是并发糖尿病昏迷时,几乎都有总胆固醇升高。胆总管阻塞时,总胆固

  醇增高且伴有黄疸,但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3)用药服用避孕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可影响胆固醇水平。

  2.血清胆固醇降低

  (1)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感染和营养不良、严重的肝脏疾病、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时,血清总胆固醇降低,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也降低。

  (3)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因骨髓及红细胞合威胆固醇的功能受到影响,血清总胆固醇降低。

  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可以作为脂类代谢的指标,但脂类代谢又常与糖类及激素等其他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

  所以,其他物质代谢异常时也可以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四、三酰甘油 TG(甘油三酯)肝合成,小肠粘膜也合成,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正常值参考范围:0.56~1.70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三酰甘油酯增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脂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酯血症。

  (2)其他疾病胰腺炎、肝胆疾病(脂肪肝、胆汁淤积)、阻塞性黄疸、皮质增多症、肥胖、糖尿病、糖原累积症、

  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都有三酰甘油酯升高的现象。

  (3)生理性长期饥饿或食用高脂肪食品等也可造成三酰甘油升高;大量饮酒可使三酰甘油出现假性升高。

  (4)用药应用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避孕药可出现三酰甘油升高。

  2.血清三酰甘油酯减少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障碍等。

  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h 在血管内合成;在肝脏降解。

  参考范围:两点终点法 2.1~3.1mmol/L

  (二)临床意义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伴有 TG 增高,临床表现为Ⅱa 型或Ⅱb 型高脂蛋白血症,常

  见于饮食中含有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肝脏疾病、糖尿病、血卟啉症、

  神经性厌食、妊娠等。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肠吸收不良、骨髓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

  症、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常与其他 Tc、TG、VLDL—ch、HDL—ch 等脂蛋白参数综合分析。

  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h 肝合成抗动脉硬化的脂蛋白

  正常值参考范围:1.2~1.65mmol/L

  (二)临床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

  (1)生理性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静脉内高营养治疗及应激反应后。

  (2)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肪蛋白血症 I 型和 V 型。

  (3)其他疾病重症肝硬化、重症肝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创伤、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

  异常、尿毒症。

  HDL—ch 增高一般无临床意义,常与遗传有关

  §8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俗称澳抗,正常阴性)

  (二)临床意义

  (1)异常提示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与 HBsAg 感染有关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2)慢性 HBsAg 携带者,即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而 HBsAg 尚未转阴,或 HBsAg 阳性持续 6 个月以上而患者既无乙

  肝症状也无 ALT 异常,即所谓 HBsAg 携带者。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HBSAb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具一定免疫力。

  (二)临床意义阳性见于:

  (1)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既往曾感染过 HlBV,现已恢复,且对 HBV 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接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效果。

  三、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 HBeAg 正常为阴性

  (二)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阳性见于: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在 HBV 感染的早期,表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病毒颗粒,提示肝细胞有

  进行性损害和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若血清中 HBeAg 持续阳性,则提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表明患者预后不良。

  (2)乙型肝炎加重之前,HBeAg 即有升高,有助于预测肝炎病情。

  (3)HBsAg 和 HBeAg 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其感染的阳性率为 70%~90%。

  四、乙型肝炎病毒 e 抗体 HBeAb 正常为阴性

  (二)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 e 抗体阳性见于:

  (1)HBeAg 转阴的患者,即 HBV 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2)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可检出抗一 HBe。

  (3)在 HBeAg 和抗一 HBs 阴性时,如能检出抗一 HBe 和抗一 HBc,也能确诊为近期感染乙型肝炎。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正常为阴性

  (二)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见于:

  (1)抗 HBc—IgM 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比 HBeAg敏感得多,抗 HBc—IgM 阳性尚可见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

  (2)HBc 一 IgG 阳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 HBV,低滴度则表示既往感染过 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如在乙型肝炎者血液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e 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 “大三阳”;

  在其血液中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同为阳性者

  判断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同为阳性者

  “大三阳”:说明 HBV 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如同时见 AST

  意义 及 ALT 升高,为最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肝炎,应尽快隔离。

  “小三阳”:说明 HBV 在人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如肝功能正常,又无症状,称为乙型肝炎病毒无症

  状携带者,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更多执业药师考试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考试网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

 

  2012年度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合格情况

 

  医学教育考试网推出微信官号:iyixue001

 

  新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与执业药师的未来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招生简章>>

 

   2012年执业中药师西药师深度解析>>

 

  文都执业药师企业版微博隆重上线

为您服务

  • 网校咨询:400-011-8090
  • 售后客服:4000118090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