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执业药师药理学:抗疟药
抗疟药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1.氯喹
【药理作用】
氯喹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间日疟、三日疟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药效强大,作用迅速,能迅速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对恶性疟有根治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
【临床作用】
1.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
2.治疗肠外阿米巴病。
3.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
【不良反应】
可见轻度的头晕,头痛、胃肠不适、皮疹等,停药后迅速消失。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蓄积中毒,出现眼、耳毒性、心血管反应、白细胞减少以及肝脏、肾脏损害,偶见心肌损害。本品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2.青蒿素
【作用与用途】
对红细胞内期原虫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对红外期疟原虫无效。
临床用于控制间日疟和恶性疟的症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
本品不良反应少,有胃肠道反应,偶见有四肢麻木感和心动过速。
3.奎宁
【作用与用途】
对红细胞内期各种疟原虫有杀灭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耐氯喹及耐多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恶性疟。
此外,奎宁对心脏有抑制作用,还有一定退热作用,对妊娠子宫有轻微兴奋作用。
【不良反应】
奎宁不良反应多,常出现金鸡纳反应、发生急性溶血,引起高热、寒战、血红蛋白尿(黑尿热)和肾衰竭,可致死。孕妇禁用。
二、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乙胺嘧啶
【作用与用途】
乙胺嘧啶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疟原虫叶酸代谢过程,阻碍疟原虫的核酸合成。
对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较好的病因性预防药。
三、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伯氨喹
【作用与用途】
伯氨喹对红细胞外期及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红细胞内期作用较弱,对恶性疟红细胞内期无效,因此不能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
临床:作为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
抗疟药作用及临床应用
药物 |
作用 |
应用 |
氯喹 |
对各种疟原虫红内期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 |
控制症状发作 |
青蒿素 |
||
奎宁 |
||
伯氨喹 |
对间日疟红外期的子孢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 |
控制复发和传播 |
乙胺嘧啶 |
杀灭各种疟原虫红外期的裂殖子。 |
预防 |
更多执业药师考试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考试网
201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