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学辅导:外伤性脑脂肪栓塞综合征
外伤性脑脂肪栓塞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血管内脂肪滴栓塞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常见于多发性损伤和长骨骨折后。FES是外伤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脑脂肪栓塞是FES中的一部分。脂肪栓子形成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两个学说。
①血管外源学说(机械学说):受伤时局部脂肪细胞破裂,由于局部组织压力高和静脉开放,导致血管外脂肪进入血管内形成栓子,发生栓塞。
②血管内源学说(生理化学学说):外伤或其他疾病改变了血浆中脂肪的正常乳化状态,使乳糜微粒聚合成为大的脂肪滴,形成栓塞。
一、临床表现
患者常见于多发性损伤和长骨骨折后。一般在外伤后1~6天内出现症状,最常见于伤后48~72小时,急性暴发型者可于伤后数小时发病。
FES主要病变在肺部,其次为脑部。
典型临床表现为伤后全身情况逐步稳定好转,于第2天或第3天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每分钟120~140次),呼吸急促(每分钟30~40次),体温高达39℃,可出现紫绀,有的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若发生全身性脂肪栓塞则可累及脑、皮肤和肾脏。约1/3的脂肪栓塞病人发生脑栓塞,表现为头痛、躁动不安、谵妄、昏迷以及偏瘫、去脑强直等体征。若累及生命中枢可致死亡。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眼底检查可能发现视网膜出血和水肿,并可伴有视力下降及盲点。约60%的病人可于伤后2~3天发生皮肤出血点,但短时间即消退。栓塞累及肾脏可少尿。胸部X线片早期多无阳性发现;中晚期可出现局限性或多灶性浸润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暴风雪”样大片浸润表现。
三、治疗
1.激素的应用
激素可减轻肺泡及脑细胞的炎性反应,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间质水肿。剂量为:地塞米松每日400~800mg,分次静滴,3~5天后停用,无需逐渐减量。
2.肝素应用
小剂量肝素有清除脂肪血症功效,其抗凝作用有助于疏通微循环,剂量为12~15mg,静滴,每6小时1次。该剂量不致引起出血,但肝素有增强脂肪酶的作用,可促使中性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加重肺组织损害,是其副作用。
3.乙醇应用
乙醇可扩张血管和抑制脂肪酶的产生,用法:将乙醇溶于5%葡萄糖中或做成5%葡萄糖-5%乙醇溶液,在发病后3~4天内每12小时静脉滴入1000ml,此量可计入每日应补充的液量内,用药前要估计和了解病人对酒精的耐受程度。
4. 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用
改善微循环,减轻红细胞在血管内的凝聚,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组织灌注,剂量为:每12小时500ml。用药禁忌:肺水肿,充血性心衰,肾衰,严重脱水,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白血症。
5.一般治疗
(1)及时有效地处理外伤:原则上首先处理致命的或相对较重的外伤。四肢骨折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防脂肪栓塞尤为重要。在搬动病人前应就地固定伤肢,动作要轻柔,防止骨折端进一步损伤血管和软组织,以免脂肪滴更多地被挤入血管内。闭合性骨折的复位手术可在72小时后进行。
(2)补充血容量:低血容量有利于脂肪滴进入血管,并加重组织缺氧。骨折后24~72小时内大量血液和体液渗入伤部,使血容量急剧减少,常被忽视或低估。所以,伤后早期及时补足血容量也是预防脂肪栓塞的重要环节。
(3)其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