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学辅导:脊柱MRI检查
脊柱MRI检查
1.应用价值
MRI是脊柱、脊髓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能力,可清晰地显示硬膜囊、脊髓、蛛网膜下腔、神经根、韧带、椎间盘及脊椎椎体等结构。且可行多方位扫描,能完整、充分地显示脊髓、脊柱各段的正常解剖、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多参数的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更敏感,更利于对病变进行定性分析。对外伤、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感染、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脊髓血管畸形、先天畸形等疾病,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2.检查方法
常规行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必要时行冠状扫描。矢状位最利于观察脊柱及脊髓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常规采用自旋回波T2及T1加权序列,横轴位多采用T1加权序列,有利于显示椎间盘突出及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情况,对脊髓内异常信号的显示及椎管内占位病变。冠状位多采用T1加权扫描,多用在椎管内占位病变的确切定位,能更有效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矢状位梯度回波扫描序列对椎间盘病变显示更具优势,在椎问盘脱出与占位病变鉴别有困难时可以采用。脊髓水成像扫描,可显著增强脊髓与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液对比,在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及脊髓血管畸形病例时可采用此法,有助于判定病变是髓内或髓外。椎管内占位病变多需做增强扫描,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3.正常MRI所见
椎体及附件大多为松质骨,内含脂肪成分较多,故椎体在T2/W1呈高信号,在T2W1呈等信号。周边的密质骨在T2/W1及T1/W1上均呈低信号。椎管内可见脊髓、神经根、蛛网膜下腔、硬膜及硬膜外间隙;脊髓在中央,呈等T1. 等T2信号,蛛网膜下腔内的脑脊液呈长T1. 长T2信号;硬膜在T1/W1不易显示,在T2/W1呈较低信号;腰段马尾神经在T2/W1轴位表现为在脑脊液高信号中多个点状低信号影,位于椎管后侧。硬膜外间隙内有脂肪、血管、脊神经等。血管、脊神经在高信号的脂肪信号衬托下呈较低信号。
更多卫生职称资讯尽在:医学教育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