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学辅导:颅内病变的基本CT
颅内病变的基本CT
了解和熟悉CT正常所见是发现病变的基础,能够正确分析病变的各种征象,对病变做出正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是至关重要的。病变的基本CT征象包括病灶本身的CT表现及所引起的周围结构的继发改变。
(1)密度:密度是指CT值,表现为CT图像的不同灰阶对比。病灶密度与正常脑组织比较,分成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含有两者以上表现者为混杂密度。密度的改变不仅能直接显示病灶,CT值的测定还有助于病变的病理诊断。如游离水的CT值为0~20Hu,含有蛋白的结合水CT值要比游离水高,凝血块的CT值一般为55~75Hu,而血液的CT值为12Hu左右,脂肪的CT为-100~25Hu,骨的CT值为200~3000Hu,钙化的CT值多在100Hu以上,空气的CT值一般在-100Hu以下,脑白质的CT值20~35Hu,脑灰质的CT值35~45Hu。在小病灶CT值的测定上一定要考虑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因素。与脑组织对比,钙斑、脑内出血、急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及某些肿瘤显示为高密度;多数的星形细胞瘤、胆脂瘤、蛛网膜囊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和硬膜下水瘤、脑水肿等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病灶因与脑组织近似,而难以显示病灶本身,多由于病灶周围的水肿、脑室及邻近结构的变形和移位等继发改变来推断病灶的存在,多见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某一阶段或某些肿瘤。混杂病灶是因病灶含有多种成分而表现为多种密度的组合,如并存高密度的钙化、低密度的脂肪、囊变、坏死等。根据病灶的钙化的特点和部位,可以推断某些肿瘤的性质,如脑实质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表现为不规则斑点或斑片状的钙化,鞍区的颅咽管瘤呈蛋壳样钙化,斜坡的脊索瘤表现为不规则多发钙化等,畸胎瘤内常同时存在钙化和脂肪成分。
(2)增强:增强的目的一是为使平扫未显示的病灶得以显示,二是通过强化的形式与程度可帮助判断病变性质。病灶的增强是CT检查最重要的征象之一。病灶的增强是由于异常血管增生引起血流量的增加、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遭到破坏、无血脑屏障的肿瘤局部含碘量增加而使该区密度增高。增强的形式和程度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脑膜瘤多呈均一强化,而神经鞘瘤因内部易发生囊变而常呈环状强化。1级星形细胞瘤不强化,恶性胶质瘤常呈明显的不规则强化等。
(3)病灶本身的其他表现:除观察病灶的密度改变及增强形式外,还须注意病灶的大小、边缘、数目、部位、邻近骨改变及是否有肿瘤沿脑脊液种植等。这些因素的表现也都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如良性脑外肿瘤边缘光滑锐利,恶性脑内肿瘤边缘模糊不清;转移瘤常多发,而胶质瘤以单发为主;脑膜瘤常引起局部颅骨增生,恶性肿瘤常导致邻近骨破坏;室管膜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易发生脑脊液种植。病变的发生部位不仅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起源,对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部位诊断也是必不可少的。
(4)病灶邻近结构的继发改变:占位病变常引起邻近的脑室、脑池、脑实质及中线结构的移位及变形,移位一般朝健侧方向。远离脑室的病灶,脑室的移位多于变形,邻近脑室的病变脑室的变形多于移位。陈旧软化灶可使邻近的脑室或脑池向患侧扩大。脑血管病变移位轻甚至没有。病变压迫脑室,常使压迫部位以上的脑室扩大,导致梗阻性脑积水,良性肿瘤因病变发展缓慢,脑室扩大明显;恶性肿瘤生长快,脑积水程度反而较轻,但脑室旁白质常出现间质性水肿。脑室和脑沟同时扩大,为脑萎缩改变。
更多卫生职称资讯尽在:医学教育考试网